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蔣高明:布朗之問或有解:生態農業養活中國

[ 作者:蔣高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05 錄入:王惠敏 ]

一、布朗之問

22年前,有一個叫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的美國人,是經濟學家,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他提出了這么一個疑問,又叫“布朗之問”: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其理論出發點是這樣的:將來中國的人口達到16億的時候,我們大概需要7億噸糧食。這7億噸糧食哪兒來,中國只有大概18億畝農田。如果按照美國的工業化農業模式計算產量,很顯然布朗沒有說錯。布朗之問提出來以后,引起了中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我當時博士剛畢業,那時候也在科學院,我們研究室也開各種會議來討論怎么來解決吃飯問題。

那么,布朗之問是怎么一回事呢?

1994年9月,美國《世界觀察》雜志刊載了一篇題為《誰來養活中國?》的學術文章,作者是萊斯特·布朗。該文認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在其持續的工業化進程中,伴隨著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改善,未來糧食需求將大幅度增加,但由于發展中出現的“耕地減少”、“水資源匱乏”和“環境的破壞”等問題,未來中國的糧食產量將會下降,中國面臨的問題將是巨大的糧食缺口。為此,中國將越來越依賴糧食進口,并因此沖擊世界糧食供應和價格。即使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國際市場也不可能向13億中國人提供如此巨量的糧食供應。作者為此預言,中國的糧荒將沖擊世界。 

布朗先生的預言,是基于“中國正以極危險的速度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其主要觀點如下: 

1、中國糧食產量將每年下降0.5% 

谷物產量將從1990年的3.4億噸下降到2030年的2.72億噸,減少20%,僅相當于中國1973年的糧食總產量。其理由是:1)由于工業化將占用大量耕地,中國的耕地面積將大幅度地減少;2)復種指數將下降;3)蔬菜、水果等種植面積的增加導致糧食種植面積相對下降;4)雖然中國單位土地的糧食產量會持續上升,但增長速度會減慢。中國糧食單產水平已很高,提高潛力不大。生物技術并沒有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創造出好的品種,使谷物單產大幅提高。從1986年開始,中國的化肥施用量已超過美國,再加上中國水資源短缺等等,中國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

2、中國人口不斷增加,同時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相應地,人們改善飲食結構,消費更多的肉類、家禽、水產等,為了生產這些副食品需要更多的飼料。按人均年消費糧食400公斤計算,到2030年,中國糧食消費需求將達到6.41億噸。國內生產的糧食只能滿足總需求的41%。中國的糧食供不應求,糧食缺口將高達3.78億噸。

3、中國產品暢銷世界,積累了大量外匯,中國有足夠的硬通貨進口所需要的谷物

因為中國對糧食的需求量很大,世界糧食市場必將由買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布朗以1990年為界,將前40年稱為“糧食產量增長超過人口增長”的時代;以后的40年稱為“食物短缺的時代”。布朗對世界上主要谷物出口國,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西歐、東歐、阿根廷、泰國的增產潛力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些國家的谷物產量和出口量雖有所增長,但潛力不大。根據他估算,全世界每年出口的糧食平均為2億噸左右,即使把全世界可以出口的糧食都賣給中國,也養不活了中國人。

4、中國大量進口糧食將導致世界糧價上升

致使第三世界的低收入國家和低收入人群無力購買必需的口糧。中國糧食進口將損害這些窮人的食品權利,加劇世界的貧困。

5、巨大的人口對中國土地的壓力將轉變為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壓力

破壞森林、草原、水土流失,土壤板結、污染水和大氣資源,觸發全球生態危機。

基于上述分析,布朗斷言:中國的糧食危機將引發全球生態危機,導致世界性的經濟崩潰。糧食短缺將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沖擊將超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機。

22年過去了,離布朗預言的2030年中國糧荒時間表還有14年。從當前的糧食形勢來看,“布朗之問”顯然錯了,過時了。因為22年后的中國,按照官方的說法,我們糧食已經實現了“十二連增”,2015年就生產了6.3億噸糧,都快接近其預測的2030年中國需要6.41億噸的數據,根本不會降低到什么屆時我們只能產2.72億噸糧的程度。然而,我們糧食連年豐收的數據,卻遭遇了如下的挑戰:我們在自己“產”的糧食還吃不完的前提下,每年還要進口1億噸糧,且數據是真實的,因為我們花出去的是真金白銀,是布朗預測的“中國有足夠的硬通貨進口所需要的谷物”。這就是說,離“布朗之問”預警的2030年還有14年光景,我們就已經將國際上能夠流通糧食是50%(1億多噸)進口到中國了,14年之后呢?國際市場上的糧食都賣給中國嗎?

即使糧食“十二連增”是真實發生的,我們生產糧食的代價,也是采取的是污染環境的辦法生產的。其格局是:在中國生產化肥、殺蟲劑和除草劑,在美國農田大量使用,污染該國農田生態環境,其次轉基因技術鼓勵使用更多的除草劑,這一切都加重了全球環境災難。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大潮不斷涌現,中國有2億多人從農村游離出來,他們原本糧食自給自足,現在要靠買著吃。我們不僅購買糧食,還購買了全球資源,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蒙古國的煤礦,俄羅斯的天然氣,緬甸、印尼的木材,生態足跡幾乎遍布全球。

買遍天下其實為一種畸形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已變成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不得不說是與農業生產方法和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有關。中國用犧牲生態環境和健康的代價,開始動用全球如美國、巴西、阿根廷、俄羅斯、越南、菲律賓等國農田來滿足吃飯問題,其實已提前15年應驗了布朗之問,且滿足的僅僅是數量安全,質量安全有待商榷。

二、形勢不容樂觀

我們來看看,現代農業還能不能再往前走下去呢?我剛從山東農村調查回來,發現現在大部分農民紛紛撂荒進城打工去了。那么誰在種地呢?是老人在種地。中國人平均種地的年齡達到了57歲,再十年以后這些人變成67歲了,誰來給你種地?現在出現了一個嚴重的現象,就是農村出現了“三留守”現象,誰在留守?老人、婦女和我們的孩子。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

正是因為現在這種農業方式逼迫的農民不愿意到地里去投入更多的勞動,而借助于更多的化學的方法,那就是大化肥、大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大量使用,甚至有人繼續幻想用轉基因的辦法來生產糧食。從剛建國到現在,我們地里的化肥用量超過了一百倍,從原來的一公頃8斤左右到現在的一公頃800斤左右。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原所長趙其國院士,估計我國化肥使用量過去50年來增加了60倍,筆者估計的數據是100倍。我們是一邊在吃糧食,一邊也在吃化肥。農藥使了多少呢?農藥的量也是嚴重的增加,一畝地約2斤使到地里去,另外一種就是大量的地膜增加在土壤里,覆蓋地膜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讓它保溫,保證一定的濕度,更能夠除草,很顯然,農業更加簡單了。但是農膜怎么去除?這個農膜大部分被農民就地焚燒了。

農膜焚燒以后,看起來干凈了,但是有一種非常嚴重危害的物質,就是二噁英致癌物進入了空氣中,我們現在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生產食物,一邊制造食物,一邊制造污染,甚至是嚴重的致癌物。我的博士生在做試驗的時候,把小麥的根洗出來之后,發現20多年前的地膜還殘留在土壤里。僅2013年,我國就有50萬噸農膜殘留在我們的土壤里。

我們用這種非常廉價的方式生產食物,我們的人也付出了嚴重的健康代價。這個健康代價是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會感覺到的,就是癌癥病人越來越多,心臟病人越來越多,高血壓、不孕不育、食物過敏,甚至兒童的性早熟,都紛紛出現了。對于13億人口的大國,讓農民背井離鄉,農業生產繼續采用這種對抗的方法,是不可持續的。

三、我們的解決方案

在過去的一二十年里,筆者領導的課題組也進行了各種探索,今天在這里給大家分享我的科研成果。我們認為要科學回答“布朗之問”,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應該來自于生態農業,而且是高效的生態農業。必須讓我們的農業附加值提高,讓農民愿意去經營,才可以解決中國人吃得飽、吃得好問題。

我們如何來回答布朗之問呢?顯然還是需要我們自己解決,除了正常貿易外,100%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且既要滿足數量安全還要滿足質量安全。這個解決方案如下: 第一人口就地城鎮化,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產業

讓30%的農業人口(約3.9億),生產出自己的優質食物,并可為剩余人口的10%提供優質食物。優質優價,將在家從事農業的人群收入,提高到比進城打工還要高。以目前的經濟條件,至少讓每個農村家庭收入10-15萬元。這些專職農民,專門為人類生產安全的食物,其中主糧約2億噸,同時生產約1億噸的蔬菜。留守的農村居民,優先享受有機食品供應,加上城市的高消費人口,全國人消費有機食品比例60%,超過目前發達國家20-30%左右的比例。根據我們的前期科研數據測算,僅利用2億畝耕地即可生產2億噸糧,滿足約13億中國人對有機糧需求(城市低收入者依靠國家政策補助消費);利用另外1.3億畝優質耕地生產蔬菜果,以畝產均5000斤蔬菜產量計算(中國人均年消費蔬菜500斤)。中國人均消費水果160斤,全國需求量1.04億噸,畝產水果4000斤計算,約需耕地0.51億畝。

這30%的非大城市人群職業是農民,但居住條件要優于市民,他們住在別墅里,開轎車進城,環境要美化,農田里沒有有害化學物質,鳥語花香,山清水秀。他們從事的是沒有環境污染的生態農業,收入高,健康,勞動強度低于在城市打工,其職業受人尊重。上述各項共需耕地3.81億畝,取整數為4億畝。在該主糧和主要果蔬有機生產系統中,利用現代生態農業技術,每年可滿足2億噸的糧食,3.25億噸蔬菜和1.04億噸水果的需求。

第二以少數民族為主牧區就地城鎮化,發展生態畜牧業

占全國人口的20%(約2.6億人),這些人口利用60億畝的廣闊空間,肉奶類完全可以實現自我滿足,其多余的有機牛羊肉可以與農區交換有機糧食。我國60億畝草原生物生產力是天然不足的,總生物量約3億多噸,顯然不能靠犧牲環境拼牲畜數量,在這里要發展生態乃至有機畜牧產品,將價位提高,用城市消費的力量帶動草原環境保護。中國的牧區目前僅貢獻了全國約20%的牛羊肉,顯然這部分牛羊肉不能與農區的牛羊肉賣一樣的價格。在這樣的生態格局調整下,建議將牧區大部分還牧,那些不適合造林的地方還草。

第三專業生產牲畜的飼料

再分出10%左右的人口(約1.3億),利用其余的10億畝耕地,采取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主要是機械化、集約化種植,為動物專門生產食物。以畝產光合產物1噸計算(籽粒加地上部,集約化以后產量沒有精耕細作的高),即可生產10億噸地上部生物量(約50%為籽粒),完全可滿足牲畜對4億噸飼料糧的需求。采取集約化方式種植,每人耕作的土地百畝以上,人均收入也可提高。100%的光合產物可就地轉化為飼料,產生的大量肥料部分進行就地生態循環,部分進入生態農業區作為肥料,滿足有機食物、蔬菜、果樹有機肥需求。因為這里的空間相對大,飼料充足,可杜絕飼料添加劑,讓動物自由生長。在為飼料生產的農田里,可以使用化肥和少量農藥。在該區域生產的人群居住在生態小城鎮中,食物也完全自給自足。

第四工業化用糧的生產采取與動物生產糧食同樣的辦法

分離生產人與動物食物,土地壓力就變小了。還有約4億畝耕地,生產不足1億多噸的工業化用糧沒有什么壓力。這部分用糧也帶動約5%(0.65億)的人口就業。經過上述調整,中國已基本回答了布朗之問。

第五農民職業化,居住環境生態化

從事農業的人口今后不能再以農民戶口對待,統一為居民,他們的職業是就地的,從一產到三產都會涉及,從種植、養殖、加工、銷售、旅游、小城鎮建設與維護,農產品不進城加工,消費也就地解決。因為外調的量很少,只有10%左右,完全可以實現零添加農產品加工,徹底保障農產品安全。就地的有機廢棄物全部回歸農田,只有帶出的10%的光合產物需要其他系統返回。留在生態小城鎮中的農民進一步專業分工,從事加工、銀行、教育、餐飲、賓館、維修、娛樂、旅游、物流、商貿等職業,這些原本在大城市里的工業化用工,直接在農產品的源頭進行,從而又可分離出10%左右的人群,但他們不進入大城市,其需要的食物就地解決,他們的土地可委托其他農戶耕作,他們也是有機食品的最初消費者。

第六自然陸地空間副食供應潛力作為后備食物來源

對于自然陸地空間,如森林、濕地,這些只需要自然保護即可,不需要投入餌料,讓自然界的養分循環。我國還有約10畝濕地,20億畝森林,約養活5000萬人口(人口占比3.8%)。他們的職業主要是自然保護與撫育,有工資性收入,其中可食部分的光合產物(如魚類、林下產品等)到農區換糧食。我國僅淡水魚產量就達2635.08萬噸,如果沒有生態壓力,大自然為人類的回報是很大的。

第七海洋空間還可作為進一步的食物來源

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養活5000萬人口(人口占比3.8%)是沒有懸念的。海產品的生產與供應必須,按照生態漁業規律進行,禁止過度捕撈,逐步停止過度的餌料養殖,充分發揮海洋提供優質有機食物的功能。

這樣,在大城市中需要購買食物的人口比例壓縮在40%以內,其中的10%高端消費人群以優質價位消費有機食品,帶動有機產業發展。剩余的30%人口,因為前面幾個系統已經生產出來足夠的食物,且國家以征收公糧的形式,購買來的都是非常安全的優質農產品,國家采取購買服務的做法將利潤直接還給農民,已基本滿足到綠色食物要求以上的質量,從而基本實現了全民消費有機或綠色食品。低收入人群是需要照顧的,國家政策性補貼。國家可通過購買生態和健康服務的做法,鼓勵一線生產的優質食物向這部分人群傾斜。

經過上述調整,我們不但回答了布朗只問,還一攬子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全民健康的大部,就業問題和社會和諧問題,同時拉動經濟消費,造假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科學解決了糧食自給自足的問題,我們的糧食就可少進口或不進口。由此可見,充分發揮生態學的威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中國人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是有解的。

四、我們的前期實驗

為了驗證上述想法,10年前筆者帶領課題組進入了一線村莊,從我長大那個村莊,山東省平邑縣沂蒙山區,在這兒做生態農業的實踐,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我們發現,只要農民有錢賺,愿意多投入一些勞動,產量是高的,質量是高的,經濟效益也是高的,更關鍵的是,政府頭疼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一下子不見了。

在我小的時候,農村的河道是銀沙灘,兩邊是本地的森林群落,里面有各種鳥,水里面有魚有蝦,這個水捧起來就能喝。就相當于是現在的一二級水,非常遺憾,現在的水變成了臭水溝,不能喝了,現在的農民開始去買水喝。那么怎么辦?我是學生態的,學生態學了30多年,到現在我終于找到了生態學是可以用的。那么就是可以吃,可以解決吃飯問題,其次解決我們的生態環境問題。

如果我們用生態學的辦法解決吃飯問題就很簡單了。自然界中的好多東西是可以吃的,牛可以吃草,鵝能吃草,魚也能夠吃草,雞能夠吃蟲,蚯蚓能吃牛糞,再用來喂雞,這都是自然界的食物鏈都是一環一環的。現在使生態徹底循環起來,一環一環的把物種借鑒回來,把它們請回來。讓你把一堆玉米秸稈變成牛肉,人類用什么技術也很難達到,但是對牛來講非常輕松,吃下去就變成了牛肉。牛排泄的糞便就是優質的肥料繼續增產,還可以變成能源,牛糞可以進入沼氣池,然后就可以變成甲烷,供我們人類使用。

實驗數據顯示,牛消耗的飼料恰恰是達到了80%左右是來自于秸稈,是粗飼料,這個秸稈量就相當于我們的草原,我們60億畝草原才產3億噸的干物質,就是干草,我們18億農田產多少呢?我們恰恰產了8億噸的秸稈,這些秸稈利用起來都可以變成巨大的食物。

生態農業就是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的各種元素,讓它自我循環,唯有被城里人帶走的元素回不到地里去,養分損失可通過其他辦法補充回來。其中,被農民燒掉的秸稈就可以回到地里去,我們中國巨大的農田就可以變成一個很好的碳庫,讓耕地變黑,讓它持續地增產,就是讓元素循環。生態農業是增產的,但要堅持下去。我們當時做這個試驗的時候,農民把最差的地租給我,當年這塊地是打麥場,是低產田,產量兩季不到半噸,如今我們早已實現了高產穩產的噸糧田。以此推算,為人生產食物,完全告別農藥、化肥、除草劑,2億畝低產田就都能提供當前中國人吃的2億噸糧,證明我們前面的假設是成立的。

總之,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是復雜的經濟問題,是社會問題,是生存權問題,其次才是技術問題。優質的農產品賣上優質的價格,賺到錢回到農村,生態農業能帶動就業,才可以實現生態平衡,保障食物安全。我的生態農業夢就是,將來我們的農民吃有機食品、住別墅、開轎車進城,18億畝農田的三分之一告別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中國的60億畝的草原,因為我們6億畝的高產的農田使草原得到保護。再加上我們的森林、濕地和海洋,如果都告別了污染,都可以提供食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和諧起來。

作者: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 | 视频思思久久免费国产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a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人成的中文字幕 | 天天影视色香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