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蔣高明:生態農業或為秸稈綜合利用最佳出路

[ 作者:蔣高明?雷英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8-08 錄入:王惠敏 ]

專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秸稈的可收集量接近9億噸,利用量約7.2億噸,綜合利用率為80.11%,比2008年提高了11.41個百分點。即使如此,每年夏忙秋收,秸稈成了干部群眾的頭疼事,干部蹲點守田間,農民“伺機”一把火,一場場“游擊戰”不斷上演。顯然,堵不是好辦法,那就要疏。本刊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

環境經濟:最近網上隨便一搜索,關于各地秸稈禁燒的報道比比皆是,秸稈不是新生事物,為何近幾年成了問題?

蔣高明:原因無非兩個,一是農村地區能源結構改變了。煤氣、電等清潔能源都進入農村,過去秸稈是農民生活必需品,現在不需要了。雖然現在不少農村一家一戶建了沼氣池,但是建起來容易維修難,頭一兩年還能發揮作用,以后就廢棄了,因為留守農村的大多數是年邁的老人,他們不具備維修的能力,應該變“一家一戶建沼氣池”為“建大型沼氣池”,由專業公司維護。由于多地秸稈不再繼續做薪柴和沼氣能源,所以秸稈又少了一個出路。

二是種植糧食不掙錢,優質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守的老人沒有能力處理秸稈。現在糧食價格一塊多錢一斤,一畝地種兩茬,豐年時高產田也就產兩千多斤糧食,通常是在1600~2000斤之間,收入還不到兩千塊,再減去一半的成本,按每個家庭平均5畝地計算,一年收入不過四五千塊,這能吸引農民種糧食嗎?進城務工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業就成了副業,既然是副業,自然不會投入勞動力,所以經營方式比較粗放。這么一來,糧食都不好好種,還會“伺候”秸稈嗎?所以一把火燒了,是最簡便但也是最粗放的辦法。

燒,肯定不行,因為污染環境,可是農民也是迫不得已。不燒,影響下茬作物耕種,要不就是人工播種,把坑挖深一點,但這要增加勞動力,一畝地要增加80~100塊的成本,這筆錢誰出?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農民都會算賬。

環境經濟:新大氣法第76、77條規定,地方要做好秸稈禁燒工作,鼓勵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現在地方做得怎么樣?

蔣高明:地方上,我覺得“堵”做得比較嚴,“疏”做得不到位。一到這個季節,鄉鎮領導拿個馬扎坐在路邊看著農民,各級領導開車巡邏,發現火點就沖過去堵,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效果并不理想。鄉鎮領導之所以這么重視,是因為和政績掛鉤,因此控制得比較嚴。

既然不讓農民燒,就得找一條出路來。我認為,最好的出路是秸稈哪兒來回哪兒去,把秸稈當作飼料、肥料還田。秸稈是光合產物,還田后,可以凈吸收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我們做過這樣的實驗,效果比較明顯。過去是化學農業,現在以及將來要發展生態農業,前者是凈排放,后者是凈吸收,由凈排放逆轉為凈固持,兩者相加可以每年每公頃削減11.5噸二氧化碳當量,結果還是很振奮人心的。

下一步,我們要發展生態農業,而生態農業需要大量優質的秸稈,尤其是光合產物,哪怕是枯枝落葉,或者是爛菜葉子,這些都是寶貝。秸稈至少可以實現兩個替代:作飼料,可以喂羊、喂牛,替代糧食;秸稈發酵可以替代化肥,這方面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現在國內有很多人搞生態農業,可是遇到的困難之一,就是缺少有機肥,因為使用化肥,食物的口感不佳,消費者不買賬。秸稈飼料化、肥料化是條很好消化秸稈的出路。國家可以扶持一批企業,做一些試點,比如一個村建設一個大型養殖場和秸稈處理廠,只要有利可圖,就會有人做。

其中,過腹還田是秸稈還田的一種重要方式。把秸稈拿來喂羊、喂牛,通過牲畜再排泄出來,秸稈一部分變成了肉,一部分變成了能源(甲烷),一部分作為有機肥回到田里。現在土壤耕地污染嚴重,有機質含量嚴重下降,平均不到1%。秸稈可以有效補充土壤中匱乏的碳元素,而且土壤中一些微生物也需要碳鹽,通過這種方式,如果可以把有機質含量提高到2%~5%,我們的糧食生產潛力就非常大了。

現在我們已經陷入惡性循環,不用化肥生產不出糧食,長此以往,耕地質量變得越來越差。還有很多人被帶入誤區,把秸稈做成例如木板等加工品,但秸稈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是輔料,而主料都是一些化工品,秸稈是被利用了,化工品也沒少用,而且秸稈做的門即便再好,還是不如木頭的。

環境經濟:今年財政部通過整合和調整增加預算安排10億元,會同農業部圍繞加快構建環京津冀生態一體化屏障的重點區域,選擇農作物秸稈焚燒問題較為突出的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0個省開展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試點。其中,中央財政試點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這和過去相比有什么不同?

蔣高明:現在有這么幾種補貼方式,一是秸稈發電,國家對電價補貼;二是秸稈就地粉碎,國家對機器補貼;三是秸稈用作飼料,國家對養牲畜的大型青貯池補貼。

這三種補貼方式中,秸稈發電補貼占比較高,但是我們算過一筆賬,企業雇工人收秸稈,去掉運費和人工成本,是賠錢的,這還不算油錢。如果要農民自發運送秸稈到企業,難度更大。“百里不運草,千里不運糧”,別說百里,現在農民十里都不干。

那么問題來了,誰都不愿意運送秸稈,發電廠發電靠什么?我們調研發現,大部分發電廠摻著煤發電,掙著國家的補貼,這種做法肯定不對,可是秸稈不夠,只好燒煤,因為發電廠不能停。有些發電廠收不上來秸稈,就把秸稈當成模特堆在那,誰來參觀,就告訴秸稈在那呢。發電廠造假是常有的事兒。

現在提到的“以獎代補”是正確的。過去是誰污染誰受益,誰破壞支持誰,就像草原退化似的,退化的草原反而有治理經費,做得好的反而不給錢,這不是變相鼓勵破壞嗎?

現在農業補貼也陷入了誤區,國家對農藥越補貼,農藥價格越便宜,價格越便宜,用的就越多,試問誰還會用有機肥?既費事,還有臭味。糧食也一樣,價格便宜,大家都不珍惜糧食,餐桌浪費夠兩億人吃的,如果糧食價格十塊一斤,誰還舍得浪費?咱們現在都是惡性競爭,光拼數量不拼質量,不計算環境成本,也不計算健康成本,否則醫院哪來那么多病人?我建議,國家要減少甚至取消對化肥、農藥的補貼,改為直接補貼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戶或企業。

環境經濟:您提到秸稈綜合利用要結合生態農業,那么實踐中會面臨哪些問題?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蔣高明:主要是市場機制問題。說白了,就是想的挺好,誰去干?我們的糧食太便宜了,去年玉米保護價是一塊零五分,今年連保護價都沒有了,前段時間價格都低于八毛五了,最近有所回升,但是還沒有回到一塊的水平。這種現象嚴重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現在我們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的水平,有人說還要繼續搞下去,如果像美國那樣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八,中國會餓死很多人。為什么這么說?美國有29億畝耕地,我們雖然有18億畝耕地,可是美國的人口只是我們的零頭。

所以我們常說,糧食不能嚴格按照商品來對待,這是戰略物質,和美國農業不一樣,我們耕地比較緊張,種兩茬才能保證糧食安全。如果我們生產出來的糧食,還是一塊一斤,是不會吸引農民返鄉種地的。我建議國家應該把人和動物吃的糧食分開,優質優價。否則要都從美國那里購買糧食,將對國家安全構成很大威脅。數據顯示,國際市場上可購買的糧食大約2.3億噸,中國已經購買了近一半。

我有個初步設想,像大規模產生秸稈的東三省,適合生產一些給動物吃的飼料糧食,在歷史悠久農耕面積小的區域精耕細作給人生產糧食,而且給人生產的糧食比給動物生產的糧食要高于市價3~5倍,這個價位消費者是能接受的。所以,國家要補貼,就補那些真正做事的企業,補貼到生態農業。現在整個農業GDP是6萬億元,如果6萬億元中一半是生態農業,將來有10%的消費者消費,那么城市的購買力就釋放出來了,既保護消費者自身的身體健康,又花錢幫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秸稈不燒了,且有了出路,化肥農藥少了,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下一步,我們建議國家購買生態服務。比如說,秸稈不燒了,成為有機肥,這就是生態服務,誰做這件事,誰就應該受益,國家應該支持。這件事要全面開花肯定有難度,不妨拿一個縣做示范,不要像過去搞幾百個示范區,連一個村都做不好,一個省能做好嗎?這樣政策有了導向,錢也花到了點子上,不只農業部有好的生態項目,環境保護部、科技部、發改委都有。

最后我們要強調一下,不要就秸稈說秸稈,秸稈不僅僅是環保問題,也是農業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更是國家戰略(糧食安全)問題。我認為,秸稈是個很好的抓手,通過它可以發展生態農業,優質優價還可以釋放城市購買力,這將是一項全民工程、惠民工程。(本刊記者 雷英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境經濟》2016年第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亚洲热综合 | 亚洲成Aⅴ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 一级理伦性理伦a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乱字幕 | 亚洲欧美日本大码在线 | 五月天婷五月天综合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