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的話說得是否正確,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看,學者講話是否正確需要看十年八年。”一句幽默的開場白揭開了本次論壇的序幕。“農業供給側改革是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知名三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在會上首先提出。
黨國英表示,目前整個中國對于糧食生產處在全行業虧損狀態,是以要素成本來核算的。
為什么虧損?要素分勞動、土地和資本。土地的要素成本是8000億,勞動報酬成本是4200億。資本報酬按照銀行利率核算是3000億。所以我國糧食生產的要素成本是1.2萬億。但還有一些是消耗型成本。一年糧食產出1.2萬億斤計算,要素成本加上消耗性成本是2萬億。這1.2萬億斤糧食賣多少錢?按照0.7元計算,虧損1.16萬億。如果按照國家政策支持下形成的國家托底的價,仍然虧損0.8萬億元。
糧食虧損為什么還有人種?黨國英分析,目前政府對種糧補貼保守估計在2500億。隱性的資本折舊和資本利息主要由政府來承擔,不由農民開支,沒有形成農民的財富。我國的農民種地的時候自己的勞動不核算,農戶自己種的時候不給自己發工資。我國地租要比農業發達國家高三倍左右,雖然農民種地處于虧損狀態,但是農民還在種,糧食還在增產。
但是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造成吃飯成本高很多。用恩格爾系數來說,老百姓吃飯開支占支出比重達30%。一個國家的國民吃飯成本低,對這個國家的創新活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要通過供給側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以提升中國農業的競爭力,把成本降低。”黨國英指出。
會上,黨國英談到,土地制度改革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是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好處就是減少勞動時間、地租成本、資本的消耗。中國城市在我們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和歐美同樣快速增長時期,GDP增加1個百分點,對就業的拉動大概是歐美國家的1/2-1/4。加速農村發展,農業一定要專業化。
在黨國英看來,我國的支農政策要做重大調整。對于支農這件事情,目前的考慮是與合作社發展銜接,改革農業科技管理體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財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