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土中國》全書分鄉土本色、村治格局、制度下鄉、村莊秩序、鄉村治理、鄉村研究方法六章共64篇文章,對農民和農村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作者從鄉村生活的細節——諸如半熟人社會、農民的合作能力、村莊精英的譜系、農民負擔機理等等進行深入透視,通過樸實的筆端,以及建立在調查基礎上的思考,給我們展示出了一幅轉型期中國農村全景圖,讓我們知道中國農村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面發生了什么,本月的讀書報告我著重探討當代農村在半熟人社會這一社會結構之下,如何實現“制度”與“慣例”之間的良性互動。

一、從熟人社會到半熟人社會

  熟人社會: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描繪了傳統鄉土社會的特征,他寫到: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鄉下人離不開泥土,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因此,傳統鄉土社會的人口流動率很小,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立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因為熟悉而相互信任,又因相互信任,使得在交往行為中不需要法律和契約。在鄉土社會,禮俗規矩是約束人們行為的主要制度[1]

半熟人社會:作者在開篇就指出中國的鄉土社會已經演變為“半熟人社會”:就整個中國而言,已經是市場中國了,當代中國農村和農民的生活和命運都更多與市場,與現代民族,甚至間接地與全球化想聯系了。這是我們考察中國農民和農村的一個基本時代背景。中國農村已經不是“熟人社會”了,而是半熟人社會,甚至村莊的含義也變了,出現了自然村和行政村地區別,人際關系開始理性化了,出現了村治的問題[2]。在這樣的結構之下,村民的生活空間仍在村民小組內,村民便事實上只是在一個半熟人社會的村委會中發生聯系。他們因為與村委會越來越多的聯系,而熟識每一個村干部,但他們并不熟悉其他村民小組的村民,因此缺乏與其他村民小組的在村委會一級事物中的一致行動能力[3]。

綜上所述,在整個村委會的范圍內,村莊是半熟人社會,而實際上在由過去“生產小隊”演化而來的村民小組,或者說自然村的范圍內,依舊是聯系相對密切的“熟人社會”。而“由村民小組構成的村委會,不僅超過了村民密切交往和熟識的范圍,而且村民缺乏共同的生產和生活經歷,從而形成了村民之間面熟但不知對方根底的狀況[4]?!睘榱苏f明這個觀點,作者梳理了中國農村基層組織“自然村,行政村”,“生產大隊,生產小隊”和今天的“村委會,村民小組”的關系。1984年, 我國正式撤社建鄉, 人民公社解體, 在原來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的基礎上, 相應設立鄉鎮政府——村委會 (行政村) ——村民小組 (自然村) 。作者在隨后的文章中均以此為基礎,探討“半熟人社會’下的村治格局,制度下鄉,村莊秩序以及鄉村治理問題。

由此可見, 賀雪峰對當前中國鄉村性質的研究采取了“兩分法”:自然村是熟人社會, 行政村是半熟人社會。這種兩分法契合了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農村的狀況, 那時社會轉型剛剛開始, 農民尚未大規模流動, 行政村是個半熟人社 會, 但自然村依然保持著熟人社會的性質。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后,社會快速轉型,大規模的農民流動給自然村人際關系帶來了巨大影響。對于農民流出地而言, 留守農民之間是熟悉的 ;對于農民流入地而言, 當地農民之間還是熟悉的, 即對一部分人來說, 自然村是熟人社會, 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則是陌生人社會, 因此,就現階段而言,自然村也已經從熟人社會演變為半熟人社會 ,當下探討鄉村治理諸問題就應從這一時代背景出發。

二、半熟人社會下的鄉土社會結構之變

半熟人社會至少有這樣三個特征:一是村民之間社會交往的熟悉程度降低;二是公認一致的規矩日漸式微,風俗禮俗對鄉村社會成員的約束日漸弱化,村民之間那種不必多言的行事邏輯逐漸消逝;三是村民對村莊的主體感逐漸喪失,認同感上村民逐漸游離于村莊。

(一)原子化

在村莊社會關聯一節中,在半熟人社會的背景下,村民與村民之間的關系更加松散。傳統的宗族聯系解體了,血緣聯系弱化了,地緣聯系被破壞了,利益聯系尚未建立且缺乏建立起來的社會基礎,村民因此在村莊內部變成了馬克思所說的“一袋馬鈴薯”,村民已經原子化了[5]。

(二)理性化

在工業化背景下,“理性全面進入農民生活,從而讓正式關系帶上更多的人情味,同時又使非正式關系具有更多理性,并且,如果需要并存在可能,則盡可能將正式關系轉化為非正式關系”,他們將農村社會中發生的這種變化,稱作差序-格局的理性化[6]在這種結構下,人際關系與經濟利益越來越緊密地掛上了鉤,人際關系越來越理性化[7],由此可知,在今天的中國農村,家族的力量基本上已經消失了,特別是以族規家法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在存在。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現代傳媒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也不大有道德約束力。

三、治理、制度和資源

治理是指為獲得公共秩序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包括協商、合作、自下而上的認同和自上而下的的管理。村民自治作為一種社會民主形式,其實質就是一個治理問題,或善治能否實現的問題。換句話說,治理的實質就是充分調動和運用社會自身資源,將一個自上而下安排的規則內在化,從而獲得善治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將治理當作一種為獲得公共秩序而進行的雙向活動[8]。為了防止制度霸權,我們將那些社會內在的傳統和慣例視為自下而上的資源,而將那些自上而下安排下來的規則稱為制度。換句話說,可以根據是否需要社會之外力量推動和維持來判斷是制度還是資源,社會內部自行運作的規則就是資源,需要社會以外力量來予以維持和推動的規則就是我們所說的制度。[9]

自上而下的制度與自上而下的慣例在相遇時有些時候碰的火星直飛。有時是制度壓倒并且替代了慣例,如荊門農民的生育觀念;有時是慣例消解了制度,如農村常見的對付政策的對策。制度與慣例的最好結合就是將制度建立在慣例基礎上,制度利用慣例中的一部分打擊和消解慣例中的另一部分。如果制度的引入破壞了慣例,或制度成本昂貴而不能在公共秩序建設上取得有價值的成果,社會就陷于無序狀態[10]。賀雪峰老師在書中寫到:“制度與慣例的相處,就是治理的開始”。因此,推動實現鄉村善治,就必須思考如何促使制度與慣例之間達到最好結合。

賀雪峰老師對鄉村的研究契合了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農村的狀況,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后,社會快速轉型,大規模的農民流動給自然村人際關系帶來了巨大影響。對于農民流出地而言, 留守農民之間是熟悉的 ;對于農民流入地而言, 當地農民之間還是熟悉的, 即對一部分人來說, 自然村是熟人社會, 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則是陌生人社會, 因此,就現階段而言,自然村已經從熟人社會演變為半熟人社會 ,那么探討當下的鄉村治理諸問題就應從這一時代背景出發。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慣例和制度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促進鄉村善治呢?

四、法德融合治理:推動制度與慣例的良性互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傳統基層群眾自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之一,自治屬于民主政治的范疇,是我國當前農村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法治與德治都要在自治設定的框架內運作。鄉村自治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實踐沃土, 存在并作用于鄉村社會延續至今。這種傳統習慣的延續成為了實施村民自治的動因之一。改革開放后,社會日益開放,農村人口的流動日益加劇,中國農村的熟人社會開始慢慢解體。 在半熟人社會里,陌生人開始進場,村莊逐漸原子化、理性化。傳統的調節農村各種關系的習俗和道德的功能逐漸弱化,法治在村莊治理中的作用不斷強化。但在農村實行法治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諸如成本高、靈活性差,具有外生性。這就需要低成本、靈活性強、內生于中國鄉土社會的德治彌補其不足。因此,基于中國農村長期治理的實踐經驗和當前農村治理的新變化,在農村自治場域中推進“法德融合治理”成為必然。我國悠久的歷史傳統孕育了極其豐富的鄉土文化,并幫助鄉村地區構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道德體系,能夠對鄉村主體行為形成有效規制。德治以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達成的理性共識為基礎,規范和調整著人們日常行為。德治對村民的道德引領和教化作用是自治和法治無法取代的,也是自治和法治得以良性運轉的基礎。

恩格斯在談到道德時指出:“我們拒絕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作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11]。道德是時代的產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要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禮治秩序,汲取其積極成分,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進行建構;發揮德治的積極作用,以德治為堅實基礎,喚醒村民的鄉土情結,加強新時代村規民約的構建, 使其成為鄉村社會的一種習慣和風尚。

村民自治的實現離不開法治和德治的加持,法治和德治的作用也離不開自治提供的治理結構和規則體系,自治、法治、德治相遇于農村治理場域,并通過相互融合,促進相互增權增效。推動實現內生于鄉土社會的“慣例”與外來“制度之間的良性互動,以此逐步實現農村善治。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P7

[2]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6

[3]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4

[4]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3

[5]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5

[6]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33

[7]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35

[8]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82

[9]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83

[10]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P83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宅男网在线看一区二区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 | 色欧美4477福利网在线观看 | 玖玖资源免费国产在线 |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