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生讀書報告會第十期在里仁樓舉行,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教授、副院長陸福興教授、瞿理銅副教授和全體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匯報會。研究生們逐一匯報了讀書情況,并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享了對所讀書籍的理解與思考。
2020級博士研究生李珺結合張鳴所著《鄉村社會權力和文化結構的變遷(1903-1953)》與曹錦清、張樂天等著《當代浙北鄉村的社會文化變遷》兩本書探討傳統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礎,認為傳統文化對于今天的村民自治依然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只有文化自信起來,現代村民自治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2021級博士研究生汪義力分享了讀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一書的理解與思考。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經歷了從不動到流動的歷史演進,在農民流動的歷程中,村治資源、權力、秩序、參與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變化,在新形勢下,要因地制宜以“三治融合”助力鄉村基本秩序,為農民提供適合生產生活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實現治理有效。
2021級博士研究生李珊珊以《直面中國土地問題》為題,匯報了讀劉守英教授《土地制度與中國發展》一書的理解與思考。她通過對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溯源與現實思考,將劉守英土地改革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提出了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與推進路徑。
2020級碩士研究生曹倩從《馬克思恩格斯經濟發展思想導論》中,從生產要素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了鄉村產業振興為什么難以及投入高質量生產要素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產業振興難在缺乏人、錢、地的支撐,因此,從生產要素方面來看,需用高素質人才、政府引領市場主導的資金以及完善的土地流轉制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2020級碩士研究生朱燁圍繞《流動中的鄉村治理》中的重要觀點進行了分享,闡述了什么是農民流動,從村治資源、村治秩序、村治政治參與、村治文化四個方面分析了農民流動對鄉村治理的影響,最后對農民的流動推進鄉村治理進行了反思。
2020級碩士研究生易永喆本月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仔細研讀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卷的內容,用歷史觀與發展觀分析總書記列的耕地保護“負面清單”。耕地保護不是用“文件”保護,需要下沉到具體行動,易永喆結合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中的理論,從中央、地方政府、農戶三個主體具體分析耕地保護的行動邏輯。
2020級碩士研究生田珍對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并稱人類教育發展的三個里程碑,其中折射出的思想光輝對于今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田珍從《民主主義與教育》蘊含的教育思想、局限之處以及對我國教育發展的啟示三方面來對《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進行分享。
2021級碩士研究生凌力群研讀了《流動中的鄉村治理》一書,從農民流動對村治參與的影響、農民流動背景下村治參與面臨的困境;并結合馬克思主義對新時代如何提升村治參與質量和績效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2021級碩士研究生王淼從《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的寫作背景,主要內容,現實意義這三個層面進行闡述,重點從鄉村治理目前面臨的困境分析了實現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2021級碩士研究生韓夢瑤以新時期老人如何參與村莊治理為題進行了匯報,從什么是老人治村,老人治村的必要性,老人治村的優勢與問題,新時期如何進一步發揮老人治村的作用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要賦予老人治理權,與村干部相互配合;鄉土情結參與志愿活動;借鑒湖北的經驗,讓德高望重的老人精英參與鄉村治理。
2021級碩士研究生胡勇以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基礎,探討中國文化的特征和當代價值,梁提出中國文化具有十四個特征,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發現中國是倫理本位,西方是個人本位。中國是家庭生活,而西方是集團生活,集團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差異來源于宗教信仰不同,中國之所以沒有民主和科學主要是因為理性早啟,文化早熟,問題只在社會結構和時勢需要上,中國人西洋人根本上沒有什么不同。
在教師點評環節,老師們高度贊揚了大家的讀書態度,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游斌博士后結合自身經驗與大家分享了幾點讀書體會,認為同學們已經完成了讀書的第一個階段“讀進去”,但同時要學會從書中“走出來”。
瞿理銅老師肯定了同學們的進步,希望碩士研究生們多向博士師兄師姐學習,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要根據書中所得到的啟示,來思考如何來解決書中的問題,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
陸福興老師表示,同學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要訓練自己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匯報時注意突出重點,不可泛泛而談或貪大求全。做學問、寫文章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講中國話”。
陳文勝老師對本次讀書匯報會進行了總結,他肯定了同學們在讀書上所取得的三大轉變:一是從讀稿到脫稿的轉變,二是從為讀而讀到由讀而思的轉變,三是從老師要求到自我要求的轉變。同時,他也對同學們讀書進一步提出了三點要求:首先,要逐漸培養學科理論范式,逐漸把握學科理論工具;其次,不僅要走進經典著作,更要走出經典著作;最后,讀書重在訓練讀寫能力,關鍵在訓練思考能力。(凌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