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隔離區劃是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指以畜禽生產企業(集團)的部分生產單元為基礎,通過實施統一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達到防控和凈化動物疫病、促進貿易發展的目的。推進無規定動物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對于保障養殖業發展安全、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安全,推動現代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是推進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是主動接軌國際規則、提高我國畜禽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客觀要求。生物安全隔離區劃作為區域化管理的重要形式,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并取得成功實踐。歐盟、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家和地區也先后實施了生物安全隔離區劃管理,提高了疫病控制能力,有效應對散發疫情或病例影響貿易的問題。積極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主動適應國際規則,接軌成功實踐,是參與國際獸醫衛生管理,創造市場準入機會、促進產品出口貿易的現實要求。
二是推進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是保障養殖業綠色健康發展,引導產業走品質農業的應有之義。近年來,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暴發流行,突發重大疫情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及相關輿論炒作,直接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高養殖業動物衛生和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展品質農業和現代畜牧業,迫在眉睫。選擇規模化、有條件的畜禽養殖屠宰加工綜合性龍頭企業或生態養殖示范企業等,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著力打造地方性主要畜產品生產基地,強化從產地到餐桌產業鏈的生物安全監管,有利于逐步引導畜禽養殖業發展品質農業,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保障畜產品消費安全。
三是推進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是助推養殖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農業綜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現代農業發展規律表明,一般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純種植業、栽培業向集約化標準化養殖業轉變,最終實現向產業化、工業化轉變。從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看,畜牧業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環節,是承農啟工的“中軸”產業,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高級形式。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通過產業政策扶持和市場推動,必將推動畜禽養殖企業擴規模、上檔次,不斷延伸、拓寬和完善產業鏈,并在畜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外貿出口等領域尋求新突破,推動畜禽養殖企業實現由生產型畜牧業到產業型畜牧業的跨越,由分散養殖為主到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為主、由粗放經營為主到集約化經營為主的根本轉變。
四是推進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是強化企業責任意識,保障畜禽及其產品的安全供應的有效手段。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以及當前的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該樹立社會責任感,認真履行企業的社會義務,完善經營模式,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在市場運作中采取謹慎、穩妥、負責任的態度,認真應對各種風險和隱患。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是政府規范、引導和監督企業制定并落實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和抓手,同時,也賦予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創造良好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官方監管和市場關注,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不僅可以防控重大動物疫病,而且可以對獸藥、飼料等投入品實施有效管理,保障安全供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