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昆蟲的數量減少,正影響我國的農業和糧食安全,這并不是捕風捉影的說法。記者從農民日報主辦的“拯救蜜蜂公益大行動”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由于濫用農藥化肥等原因,我國蜜蜂數量銳減,影響到了農作物的花粉傳授,以及農業發展。保護蜜蜂,目前已經刻不容緩。
國際上有一個知名的預測,說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將最多只能存活四年。這個預測無法檢驗,可信度也未必有多高,但它說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蜜蜂很重要”。
現實中,我們每天把食物送入口中,并且習以為常,很少去想食物跟蜜蜂有什么關系。但數據顯示,世界上大概76%的糧食作物和84%的植物要依靠蜜蜂傳授花粉。沒有蜜蜂,我們的食物供應要大幅減少。
對農業來說,蜜蜂真的很重要。以我國為例,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說了一組數據。
馬有祥:從蜜蜂授粉方面看,已經成為蜂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產5%,棉花增產12%,油菜增產18%,每年促進農作物增加產值超過500億元,預計今后的市場空間還會不斷擴寬。
但讓人震驚的是,我國蜜蜂正急劇減少,野生蜂群幾乎滅絕,對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構成了威脅。至于原因,科技部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副秘書長孫小林說,最大的“兇手”就是農藥、化肥的濫用。
孫小林:使用了化學殺蟲劑以后,這個植物當中就會含有一種特殊的化合物,它存在植物整個生存的循環系統當中,可以傳遞到植物新生長的每一個葉片、花朵中去,植物全身都是這種化合物。在這種情況下,蜜蜂在采蜜的時候,就遭到了這種特殊物質的感染。
為此,孫小林建議,應該推廣使用生物農藥,真正為蜜蜂創造更安全的環境。
同時,在今天的發布會上,農民日報還倡導啟動了拯救蜜蜂公益大行動,接下來將把蜜蜂的重要作用,以及保護蜜蜂的典型模式和典型人物進行宣傳推廣,改善蜜蜂的生存環境。
不過,僅僅靠這些行動還不足以拯救蜜蜂。在我國,蜜蜂的生存面臨多重威脅,比如誰來養蜂。目前,我國放蜂隊伍中,60歲以上的老人占80%以上,有后繼無人的問題。另外,中國養蜂學會理事長吳杰指出,蜂農缺乏政策支持,后果也不容忽視。
吳杰:缺乏對蜜蜂授粉產業的政策大力支持,我國的蜜蜂授粉大多是蜂農義務授粉。對于一些分布集中但數量較少的作物,沒有一定的授粉費用,蜂農不愿意放蜂,因此造成授粉不充分不全面,最后影響產量,向日葵就出現這樣的問題。
在一些國家,蜂農是有償授粉。比如美國有250萬個蜂群,其中有150萬以上是出租授粉,一群蜜蜂大概可以得到170美元的租賃費,蜂農收入的90%是靠出租蜜蜂獲得的,蜂蜜反而成了副產品。吳杰認為,我國也可以建立類似的機制。
吳杰: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蜂業實行財政補貼政策,主要對蜂農進行補貼,要充分調動養蜂業和種植業的積極性,確保所有出來的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協調和調節。要保證授粉技術推廣的順利推行,逐漸實現市場化的運營。要加快授粉技術的推廣力度,逐漸建立蜜蜂有償的授粉機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