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科技發力優質國產大豆回來了

[ 作者:吳佩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22 錄入:吳玲香 ]

為幫助農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中國農科院推出大豆綠色高效技術——

科技發力優質國產大豆回來了

初秋時節,黑龍江省黑河市建設農場種植的22萬畝大豆成熟了。飽滿的金色豆莢掛滿枝頭,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豐收的喜悅。

“再過幾天,大豆就能收獲了。原以為今年伏旱嚴重,會減產,可沒想到,又是個豐收年。這可多虧了專家提供的集成技術?。 ?span>9月12日,在黑河舉行的全國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上,建設農場生產科科長蔡曉詳興奮地對記者說。

2016 年,中國農科院牽頭組織開展大豆綠色高效技術集成示范項目,在我國東北6個縣市和安徽宿州等7個地區示范集成大豆生產核心技術。作為試點之一的建設農場,大豆增產增效成果顯著,經專家實測,示范區大豆平均畝產達到219.79公斤,創下了同緯度地區國際先進水平,由此也讓人們看到了國產大豆發展的潛力和希望。

國產大豆迎來機遇,農民呼喚全新技術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大豆也是中國的驕傲。然而近50年來,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卻持續下降。上世紀50年代末,大豆種植面積曾達到1.9億多畝,2005年為1.4億多畝,但到了2015年,大豆面積僅為9756萬畝。與之相對應,我國大豆的進口量達到8169萬噸,成為世界第一大大豆進口國。

“國產大豆面積的下滑,一方面受種植效益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國外進口大豆的沖擊不無關系?!敝蠖惯z傳育種學家、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孫寰認為,正是比較效益、單產潛力、市場價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制約了我國大豆的發展。他認為,國產大豆應該調整定位,走優質食用路線,滿足國內食用大豆的需求。

如今,國產大豆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2016年,農業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要求我國東北地區適當縮減玉米種植面積,改種大豆。為此,特地印發了《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積增加到1.4億畝。在政策的指引下,今年國產大豆的面積開始逐步增加。僅以建設農場為例,去年,農場 31萬畝土地,還是玉米和大豆各占一半,今年,大豆的種植面積就已經擴大到了22萬畝。

然而,真正要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讓農民愿意種,必須要提升大豆的競爭力,解決制約大豆高產的技術難題。黑龍江黑河市愛輝區勇勝現代農機合作社今年種了4500畝大豆,合作社理事長楊永和就表達了這樣的希望:“前些年我們都種玉米,現在改種大豆,技術都生疏了。我們迫切需要最新的適合合作社的大豆種植技術?!?

“國產大豆產量和種植效益的提高必須要靠科技,它直接決定農民的種植意向和種植結構格局,也是我們大豆產業技術研發的重點方向。”項目負責人、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感慨道。

全產業鏈科學布局,綠色技術增產增效

為早日破解國產大豆生產的技術瓶頸,農業科學家付出了長期努力。從2008年起,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便開始了科研攻關,經過多學科協作,提出了針對不同生產地區的綠色增產模式,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中國農科院牽頭開展的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模式成功推廣到東北和黃淮海大豆主產區。

針對東北地區的生產條件,我們的項目一共集成了優質食用大豆新品種、大豆玉米輪作倒茬、深松淺翻蓄水保墑、信息化精準生產、減量增效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除草劑安全施用、全程機械化生產、大豆品質評價與食品加工等9項新技術。據韓天富介紹,這9項技術以優質食用大豆為產品目標,以糧豆輪作為基本種植制度,通過信息化、標準化大機械作業提高技術到位率,通過減肥減藥和質量全程監控保證大豆品質。技術幾乎涵蓋了大豆從種到收再到加工的全產業鏈。

那么,集成技術的效果到底怎么樣?在建設農場的8000畝示范地里,經測產,大豆平均畝產達到219.79公斤,這一產量比常規種植高出了60.6公斤,增產27.6%,比常規種植每畝增收242.4元。此外,集成技術還注重突出綠色,不僅提高水肥利用率,也提升了土壤的有機質。僅以大豆玉米輪作倒茬技術為例,就能提高水肥利用率13個百分點,同時,作為固氮作物,輪作倒茬制度的實施還能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促進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大豆平均畝產在120公斤左右,而美國平均單產為214公斤。此次建設農場示范方上的大豆產量,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國大豆的平均產量。

今年東北地區遭遇了重大災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示范方還能實現大豆畝產超200公斤的高產,充分展現了科技的力量,證明了大豆綠色技術模式在增產增效上的潛力。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對技術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一旦技術到位,國產大豆的潛力十分巨大。

技術模式可復制推廣,科研攻關還將給力

看到建設農場示范方里的大豆產量這么高,楊永和顯得異常興奮。受旱災影響,他的合作社今年大豆畝產115公斤,比示范方的少了足足100公斤。我們需要適合北緯49度,第四~第六積溫帶的高產種子,更缺少種大豆的先進技術,專家的綠色集成技術來得真是太及時了!我一定要把它帶回去!楊永和對記者說。

作為大豆的主產區,黑河市包括楊永和在內的3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與韓天富所在的項目團隊達成了合作意向,明年,將全面推廣東北大豆綠色高效技術集成模式。

我們的綠色模式適合規?;慕洜I和種植,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小農戶可能實現不了,比如全程機械化,比如輪作倒茬等等,要實現高產高效,技術必須到位,一環扣一環,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更適合應用這些綠色模式。韓天富認為,盡管技術模式可復制可推廣,但還是要看具體的生產條件。未來,我們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針對國產大豆科技創新,潘文博認為,大豆科技創新應該要有針對性,要實現提產量、提品質、降成本,只有高產才能攤薄成本,只有優質,才有價格優勢和競爭力。同時,技術模式要有可復制性和可持續性,要把示范方里的產量變成農民的產量,要把技術模式推廣出去,讓更多農民愿意種國產大豆。此外,他認為,技術創新還要有前瞻性,專家們還應考慮20年后需要國內什么大豆、什么技術,提前做好技術儲備。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也對大豆綠色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在國家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轉變生產方式的關鍵時期,建立東北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對于提高大豆生產力,發揮大豆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希望,未來,科研團隊要旗幟鮮明地加大對食用大豆的科研支持力度,集成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創新,對食用大豆可能面臨的問題提早布局、加快研究,全力支撐未來食用大豆產業的發展,實現大豆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綠色化和產業化。

九大核心技術一覽

1.優質食用大豆新品種

選擇優質食用、高產穩產、抗逆耐逆、適應性廣、適宜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大豆品種。

2.大豆玉米輪作倒茬技術

集成保護性機械耕作,作物輪作、精準施肥、播后或苗后化學除草、病蟲害生態防控、化學調控等核心技術。

3.深松淺翻蓄水保墑技術

在玉米大豆或玉米玉米大豆的輪作基礎上,協調土壤供水與作物需水關系,按照土壤水分調節達到納、蓄、保、供的目標。

4.信息化精準生產技術

建立農機綜合管理、農田地里信息和遙感農業信息等系統,實現整地、起壟、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全過程實時農情遙感監測。

5.減量增效施肥技術

根據大豆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應和生物固氮特性,配施高效固氮根瘤菌劑,提出最佳的肥料配比與用量。

6.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利用生物制劑及利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方法防治地下病蟲害和莖葉病蟲害。

7.除草劑安全施用技術

選用高效、低殘留、安全性好的除草劑,通過合理復配擴大殺草譜,進一步提高田間除草效果。

8.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在大豆規?;a條件下,集成優良品種、農藝措施、耕作模式、作業工藝和機具選型配套等核心技術與裝備。

9.品質評價與食品加工技術

利用優質食用品種,開發系列大豆食品,實現傳統大豆食品工業化,普通大豆食品功能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 曰本久久免费精品 |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午夜三A级免费在线视频 | 色综合AV激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