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惠金融成為金融領域的一大熱點,2016年初,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普惠金融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指出,普惠金融應該是一種保本微利的金融。他特別批判了以“理性經濟人”理論為基礎的英美經濟學觀點,從普惠金融的本質入手,揭示了普惠金融戰略推動農業與農村金融創新的重要理念。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兩會期間再次解讀普惠金融,并且明確普惠金融對于經濟發展及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意義。
普惠金融對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意義
普惠金融對于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意義重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普惠金融對農業及農村發展是一個集產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概念。針對農業產業的普惠金融,其實質是結合各類農業政策及財政補貼,以金融的力量推動農業產業創新、升級并可持續健康發展;針對農村社會發展的普惠金融,集中體現在針對民生、民權的均等化供給,這里包含農村信用環境、支付環境以及綜合金融服務建設,金融精準扶貧等。
其二,普惠金融理念針對金融供給方是一個重新確定其業務戰略及實施的重要依據。長期以來,針對“三農”的金融服務一直存在著供給與需求的錯位。一方面,涉農金融機構由于受到“商業化”的激勵,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源遠離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農村,向著獲利機會更大的城鎮邁進;另一方面,農業及農村由于得不到有效的金融供給支持,導致生產和生活停滯甚至倒退的情形,甚至進入一種惡性循環。解決這種錯位的問題,從金融供給方而言就是基于普惠金融理念的業務再造與創新。簡而言之,從“壘大戶”到“做小微”需要更好的體系與技術支撐,需要更長遠及持續的規劃,需要更好的政策支持。
其三,普惠金融是農村金融創新的明確的、可量化的考量標準。涉農金融機構經常提及的涉農貸款占比等指標值得商榷,包括小微貸款占比,同樣沒有明確的標準。這些問題,上至央行、銀監會,下到各金融服務主體,一律沒有遵從一致的標準去衡量。這也就需要基于普惠金融的基本要求,出臺相關涉農及小微貸款的標準,以便于真正衡量金融服務“三農”及小微的水平、能力以及改進空間。
普惠金融推動農村金融創新的方法與途徑
我們認為,普惠金融推動農村金融創新的方法與途徑有如下幾點:
政策:重點在于制度(機制)創新。課題組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凡是在縣域普惠金融實踐做得較好的,當地從政府、央行到商業銀行的協同都是做得較好的。也就是說,在機制和流程上是更加高效的。這其中,要提及的包含兩類機制創新,一類是各主體之間的協調機制,另一類是商業銀行自身的產品及服務的機制。
市場:普惠金融不是獨立于金融市場之外的行為,市場的創新需要有明確的主客體及主客體之間的價值認同。這類創新集中體現在供給方的產品與服務創新上,而這種創新的依據是普惠金融的理念。正如杜曉山所指出的那樣,普惠金融應該是一種保本微利的金融,強調從普惠金融的本質入手推動農村金融創新的重要理念。
技術:基于當前移動互聯網的影響,云計算、大數據被廣泛運用,使得在過去不可實現或實現不經濟的信貸和金融服務技術成為可能,新技術的應用對于普惠金融的實施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將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組合起來,并且緊密圍繞農村受眾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因此,普惠金融推動農村金融創新在技術創新層面將會更加活躍與有效。
值得強調的是,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普惠金融的供給既包括金融服務及業務層面的供給,也包括知識層面的供給。普惠金融的供給形式應該是針對農村群體提供更好的金融體驗。尤其是未來各種金融創新逐漸都會覆蓋到農村,在一定階段內,會出現大量的金融供給對農村的“狂轟亂炸”,大部分供給方的目的都是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在這些商業機構逐利的過程中,往往農村受眾普惠金融的需求會被忽略。課題組在一些村鎮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金融機構尤其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金融主體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所提供的卻是受眾本身并不需要的金融產品。這種過剩的金融供給可能導致主客體風險,也可能會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及生活。我們認為,扶貧要精準,普惠也要“有度”,只有觸動人的內驅力,或者打動人的內在需求,普惠金融方可水到渠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時報2016年08月1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