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寧鄉縣鵲山村土地合作經營探索土地經營新模式
【百姓點題】
鵲山村村民尹建軍:1995年村里開始實行“三十年不變”的土地承包責任制,可是這些年來村里人越來越多,新增在籍人口中有849人沒有分到田。想種田的沒田種,想流轉又難以流轉到大面積田地,難成規模、難出效益。而有些有田的,或是年老體衰,或是出去打工,田地白白地拋荒了。如果能把村里的田地整合起來,把想種田、會種田的人發動起來,讓所有的田地物盡其用就好了。
【改革攻堅】
雙季稻面積從800畝增至2800畝,糧食年產量增收1400噸,農民從不愿種到搶著種……
去年一年時間,寧鄉縣大成橋鎮鵲山村發生的巨變令人驚嘆,而這些改變都源于鵲山村探索出的土地合作經營模式。
土地經營體系怎么改
“三權分置”給出解題思路
“搞土地合作經營其實是被逼出來的。”站在整齊的田坎邊上,村黨總支書記陳劍笑著說,2014年,一直在外創業的他回鄉當選為村支書,全村4205畝田地,雙季稻不到20%,還有90多畝田已經拋荒,“有田無人種、有人無田種”的問題很普遍。
要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喚醒村里“沉睡的資本”?陳劍想破了腦袋,直到一條新聞帶來了靈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提出,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
“農民要增收,村集體經濟要創收。要解決村里的土地問題,就得按‘三權分置’的思路,開展村民合作經營,抱團創收。”陳劍認真研究了中央和省里的相關政策,提出了以村為單位開展土地合作經營的方案。
在鵲山村陳列室有一本厚厚的筆記本,翻開扉頁,密密麻麻地全是關于土地合作經營的會議記錄。“土地合作經營的開展并非一帆風順,剛開始很多老百姓不理解。”陳劍說,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村里一年時間開了900多次會,一輪輪聽取村民意見、完善方案,終于得到了全村村民的認可。
在鵲山村“兩委”的引導下,全村4205畝耕地“化零為整”全部納入村委會組建的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將土地以每年300元的價格轉租給本村56名農戶入股成立的專業合作社,再由專業合作社將土地按50-100畝的規模劃分為若干生產片區,以同等價格轉租給職業農民耕種,其他農民可以向職業農民租種農田。
自2016年起,租金按全村各農戶1995年分田人口數為基數進行發放,有田有人的300元/人/年,“有人無田”和“有田無人”的按150元/人/年的標準,每三年進行一次調整。“農民既可以拿租金,還能享受土地合作社的二次分紅,如果愿意種地,還能再有一筆勞動工資收入。”陳劍說。
怎樣種好田
一條龍服務保障體系確保農民出效益
臺子搭起來了,但關鍵還是要看戲唱得好不好。土地集中流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看經營得好不好,能不能出效益。
陳劍介紹,為了確保村民種好田,村里建立了“村委會+寧鄉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河智能”的服務保障體系,實現了一條龍的服務。
村委會負責管理運營土地合作社,規范指導股份公司經營,確保想種口糧田的農民有田可種,保障村民失地不失權、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業。
村民入股成立的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提供農業機械服務、農資服務、技術技能服務、烘干倉儲加工服務“四大服務體系”,有效降低種糧成本,解決農民后顧之憂。
引入山河智能,建設農業綜合機械示范園,為鵲山村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有力保障;建設有機肥場,為本村農業生產提供優惠的有機肥料。
陳劍還拿出一張規劃圖,自豪地介紹,村里請專業機構進行了規劃設計,將進行產業升級,由過去單一的水稻種植向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生態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發展,讓老百姓都富起來。
“既確保了農民的主體收益,又理順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關系。”寧鄉縣副縣長劉俊武認為,土地合作社實現了規模效率,提升了農村、農民對接市場的能力,打造了農村土地改革的新樣板。
誰來種田
新一代職業農民讓老土地煥發新生機
田怎么種、怎么種好的問題解決了,還要選好種的人,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開展土地合作經營后,鵲山村的不少村民,包括在外務工或創業的年輕人又開始動了種地的念頭,在2015年初的招標大會上,有100多戶搶著報名,爭當職業農民。
村里第一批挑選了60名身體健康、經驗豐富、思維開闊的農民作為職業農民來培養,還選擇了40多名年齡合適、技術成熟的重點培養對象,到北京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進行培訓,學習現代農業、創意農業、電商農業,增強職業農民的綜合管理能力和市場對接技巧。
28歲的謝強承包了60畝地,在村里搞稻蝦養殖。記者見到他時,他穿著短衣短褲,皮膚曬得黝黑,住在田坎邊上的窩棚里,看起來像個標準的農民,可是畢業于湖南農大的他,一年前還每天穿著筆挺的西裝,出入于深圳的高檔酒店進行紅酒銷售。他坦言,是村里的土地政策把他拉了回來。
“一到周末全是來釣蝦的人,這附近車都停不下。”謝強拿起一支肥壯的小龍蝦,喜笑顏開地告訴記者,不算水稻的收入,每畝田光小龍蝦就有5000元以上的收入,明年他打算承包300畝,要在田里種上荷花,田邊種上瓜藤,讓環境更美,吸引更多的游客。
尹建軍現在“身兼數職”, 不僅租了110畝地種植雙季稻,成為了職業農民,還入股15萬元加入專業合作社,并被推舉為糧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去年的收成不錯,扣除成本,利潤超過7萬元,相當于在外打工兩年的收入。”尹建軍笑著說。
陳劍介紹,村里選中的職業農民全部是本村人,這是為了確保職業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更緊密、更穩固。希望通過培育有意愿、有經驗、有發展潛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改變以往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實現規模化經營,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年多來,土地合作經營的效果如何?也許從一組數據中,我們能窺見答案。全村4205畝耕地全部實現雙種雙收,雙季稻種植面積從800畝增至2800畝,水稻平均畝產達920公斤,2015年全村糧食產量3500余噸,增幅達66.7%。
通過土地合作經營,鵲山村釋放了800多個勞動力外出務工,還有一部分選擇留在家鄉為職業農民打工,或者在合作社工作提供農業保障服務,而這些崗位都要比他們過去的收入高。
如今,“鵲山模式”早已經走出了鵲山,全國各地來鵲山村參觀學習的團隊絡繹不絕。在鵲山村的影響和帶動下,大成橋鎮僅用兩個多月時間就實現了整鎮推廣。今年寧鄉縣財政預算拿出2500萬元獎勵資金,在全縣24個鄉鎮的40個行政村整村推廣,目標是到2017年實現全縣推進整村土地合作經營模式全覆蓋。
【改革心聲】
寧鄉縣委書記 譚小平
土地合作經營改革是建設美麗鄉村、經營田園的一種嘗試,是一篇經濟文章,也是一篇社會文章、政治文章和生態文章。推進土地合作經營,最直接原因是解決土地拋荒的問題,但從更高層面來說,是建設農村、發展農業、服務農民的現實倒逼,是把準農村問題、盤活農村資源、活躍農村經濟、加快農民致富的關鍵所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在線2016-07-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