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深入長江流域上中下游的湘青渝貴皖等地基層農村調研了解到,由于農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生活污染已經成為當前全流域污染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農村治污基礎設施、管理制度相對薄弱的“短板”也正導致城鄉生態環境差距日漸拉大。很多受訪專家和干部建議,在長江流域要率先推進城鄉生活污染同治,全力構建農村生態文明。(7月1日《經濟參考報》)
近些年來,我國發展迅速,經濟增速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以提升,農村的發展也與過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硬幣都有正反兩面,農村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就是一個飽受詬病的“老大難”問題。
長江流域的農村環境問題,其實也是我國廣大農村共同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幾年,農村“污水橫流”“臭味彌漫”“垃圾圍村”早已不是鮮聞,“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現象也不少。整體上來看,我國農村環境現狀并不容樂觀,農村生活污染、工業污染和交叉污染相當嚴重。有些地方甚至為了城市發展,將城市垃圾和污染物質轉移農村,進一步加重了農村污染。原本綠水青山的“鄉愁”,如今卻很難尋覓。
客觀上講,農村出現環境衛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對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力度不夠,村民環保意識較低,缺乏有效的垃圾處理方式,發展理念存在誤區等。另外,在治理環境衛生問題上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鄉村一級沒有公共衛生管理機構,缺少一支公共衛生保潔隊伍,形成了長期沒有人管、沒有人抓、任其自由的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直接與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利益。農村生態環境,關系到農村的形象,關乎著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著綠色、可持續發展,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和非凡的意義,這就決定了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找回綠水青山的“鄉愁”,需要正視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一方面要加快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步伐,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全方位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做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決不搞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那一套。以此同時,還要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利用村民和社會的力量,共同構建一個干凈和諧、綠色健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聲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