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中糧的幾則消息引起市場關注:一是中糧高層變動,二是實施瘦身計劃,三是“十三五”期間,中糧大宗糧食經營目標為玉米3000萬噸、大豆2000萬噸、水稻1000萬噸、小麥1000萬噸、食糖500萬噸,海外一手糧源掌控能力5000萬噸。
據此,很多專注糧油領域的專家紛紛點贊:終于有一家大型糧油央企退出了窩里斗市場。
算算當前的國內糧油市場,有這么幾大金剛是必須要提的:中糧集團、中國儲備糧總公司、中紡集團,再加一個近年投入到糧油領域的中航國際——有人形象的比喻成中國糧油四金剛。
具體這些大型央企為何扎堆糧食領域小編不是很清楚,但小編知道一個道理:人是必須要吃飯的,如果我有足夠的資金把糧食囤起來,肯定能賺錢。
事實上,上述幾大央企要說別的咱小編也不了解,但很清楚一點,他們不缺錢,小編曾經接觸過上述四大央企的業務人員,在他們看來,只要有市場,錢不是問題。
不幸的是,小編還知道一個事:中國的民營糧食企業普遍缺錢——這會可能會有農民朋友不太了解,其實你算一下賬,如果一個面粉企業一年的小麥加工量是10萬噸,按照小麥一斤1塊錢算,他一年需要在小麥收購環節一次性支付現金20000萬元,這還不帶中間收購、運輸、廠庫保管費用,所以在新小麥收購時間段里,民營企業其實是很煎熬的,各種路子跑農發行——為啥,農發行有錢袋子,但農發行的大門主要是針對國企的——不要問為啥,大實話就是農發行也有風險控制,給你民營企業,萬一你倒閉了咋辦。(插播一句,最近可能大家會看到很多什么收購季節錢等糧的報道,拜托大家不要太天真)
所以,中國的大型國有糧企就成了集各種優勢于一身的“實力派”人物:有政策、有補貼、有銀行提著錢袋子在等著。給實力派加引號是因為有限制的,說這些可能又會有人說小編在瞎說,下面咱用報紙的報道來證明下:
在中糧放眼國際化之前的歲月,國內搶糧、搶資源、價格戰一系列“窩里斗”的行為,中糧都參與其中。“中糧作為行業老大,應該去外面買碼頭、港口,而不是和我們打價格戰。”一位央企的高管當時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中國的糧食企業在國際上一點話語權都沒有。”——這是中國經營報的公開報道,大家能百度到。
所以,糧油行業雖然資金周轉慢、利潤相對來說沒房地產那么巨大,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出現糧食央企窩里橫的情況是很常見的,那么這次中糧的動作無疑是得到了業內的肯定。
說了這么多,大家是不是認為小編也是來為中糧點贊的?
其實,小編是點贊的同時提建議的。——點贊是因為終于中糧不再窩里斗了,提建議是因為小編有疑慮:中糧的國際化,你是要進口糧食還是要出口糧油。
根據目前的公開報道,“中糧米業已在東北、江蘇、兩湖、江西、寧夏等全國優質核心水稻主產區布局17家工藝領先、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的大米加工企業,水稻加工能力達到400萬噸。未來中糧將加大原料基地建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要,走高端供應、結構改革的路子,還將持續完善銷售網絡,做強大米品牌”。
從上述消息來看,很容易讓人想起中糧是要把中國的糧食賣出去,賺外匯,間接帶動農民增收。但一細讀又覺得好像有些問題,什么是走高端供應?前一段剛報道過“中糧引進韓國優質大米產品,將豐富國內高端米市場品種”的事,所以這個“海外一手糧源掌控能力5000萬噸”難道是從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考慮的?為的是隨時能購進糧食滿足國內需求?
但愿中糧的國際化是主打中國優質糧,把中國的好糧食以一倍兩倍的價格銷向全球,帶動勞動人民共同發家致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糧油關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