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市廳級領導聽國務院參事講課
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就城市化建設進行專題講座。
紅網長沙2月17日訊(時刻新聞記者秦芳攝影李長宏)“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怎樣才能避免出現朝令夕改、“一領導一規劃”的情況,避免盲目決策造成的財產損失和生態破壞?
2月17日,在湖南市廳級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期間,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受邀就城市化建設進行專題講座。
仇保興指出,避免犯“后人難以糾正”的決策錯誤,以及會導致惡性循環、“一個錯誤引發一連串錯誤”的決策錯誤,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就基本可以保證。具體到規劃過程中,仇保興說,必須堅守住五類底線,“在不觸碰紅線和底線基礎上來實現健康城鎮化。”
建設人口流向大城市的“攔水壩”——中小城鎮
“小城鎮可以成為為周邊‘三農’服務的‘總基地’,還可以是人口流向大城市的‘攔水壩’。”仇保興認為,當一個城市變成超大城市后,會自動吸收人口,引發規模膨脹的惡性循環,而中小城鎮(尤其在城鎮群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凡中小城鎮發育良好的國家,其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都更佳。因此,健康城鎮化應堅守的第一類底線,就是堅持我國城鎮化的基本方針,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他表示,小城鎮重點建設方向應該放在五個方面:一要有一套城鎮規劃的管理機構;二要有一套必要的基礎設施,如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三要有一套地方化的綠色建筑建設和規范管理體系;四要按照城鎮常住人口規模,統籌配置學校、幼兒園、醫院、文化和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
城鄉一體化并非城鄉“一樣化”
第二類底線,就是城市和農村必須互補協調發展。
關于這一點,仇保興指出當前存在的一些“錯覺”,比如對城鎮化率過高的預期。他認為,2030年前后我國城鎮化率將保持在65%左右,屆時,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市兩端聚集,縣級單元成為城鎮化的重要層級。在未來一定時期內,40歲以上農民工中或將出現較大規模的返鄉浪潮,降低城鎮化發展的速度。
還有一種錯覺,就是將城鎮化簡單理解為“造城”,將城鄉一體化變成“一樣化”,比如建所謂的農村“城市社區”,強迫農民上樓。
另外,仇保興認為,農業現代化必然要土地規模經營,也是一種錯覺。他認為我國應借鑒和吸取西方國家經驗,將“大農業”與“小農業”相結合,因地制宜選擇適合中國發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緊湊”建設城鎮杜絕“空城”、“鬼城”
“第三類底線,就是堅持緊湊式的城鎮空間密度。”仇保興指出,由于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稀缺、耕地與城市發展拓展用地高度重合、城鎮化發展和機動化同步,必須同歐洲、日本一樣,堅持集約節約的緊湊式城鎮空間布局模式。
具體做法,包括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在新區建設中嚴格控制功能和產業過于單一,提高土地的混合使用,制止以工業發展名義大規模圈地占地,嚴控“遠距離、飛地型”的新城開發,糾正小產權房問題,防止私家車引導式基礎設施(如停車場、高速環路)過度建設,加密路網,建設步行、自行車友好城市等等。
第四類底線,仇保興認為就是要規范各級城市盲目建新城、新區的行為,防止因盲目的政績沖動、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出現各類“空城”“鬼城”“債城”。
搶救性保護自然、文化遺產
“自然、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屬于不斷增值的綠色資源和民族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應進行搶救性保護。”仇保興指出,第五類底線,就是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體現地域文化與特色風貌。
另一方面,仇保興認為,山水城鎮、園林城鎮、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不僅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智慧,更體現著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最后,仇保興還從作為工程技術、法治工具、變革對象的城市規劃三大視角出發,對全球三大類城市規劃法體系、新版《城鄉規劃法》主要特點、城市規劃的變遷等內容作了講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