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包括九部分三十六條。
對這三十六條的總體感覺是:有干貨,有硬碰硬的東西,有網上流行所說的“正心誠意”的改革的內容。
俗語曰:三十六計講走為上。城鎮化三十六條里有一個核心,文件語言叫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其實也就是“走”的問題。往哪走?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小城鎮?
根據我對指導意見的解讀,略作幾層推論:
1、影響去哪兒的焦點在大城市、難點在大城市。
中西部很多小城鎮已經放開了,但愿意去的人不踴躍。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有種種政策來限制人口。因此,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急手棋、關鍵棋是要瞄準大城市。國務院指導意見這次對“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講得比較重、也較具體。尤其是對大城市分門別類提出了許多具體要求,暗含著時間表。這說明政策層面已充分認識到:在大城市落戶就是城鎮化的焦點所在、難點所在。
2、大城市的門將會敞得更開。
國務院在喊話中,提供了這么幾個重要的信息:
——從數量上,要加快制定實施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
——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
——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不得采取購房、納稅、積分制等限制。
——加快調整和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戶政策。
按照新近的城市規模判定標準: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這么對比,常住人口500萬以下的各類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就做好迎接新市民的準備吧!
3、在大城市落戶是為自己好也是為國家好。
當然,如果指望一夜之間大城市就為你安排好一切,就能提包入住,恐怕也不可能。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能力跟不上。因此還可能需要有個先來后到。但最起碼,各方面信息匯聚過來,指向很清楚:只要堅持,就能成為大城市人。而這樣做了,既為自己也為國家。
美國城市經濟學家A·奧沙利文有一句名言說:城市規模可以過大但不能過小。老兄這句話有點絕對,但有許多道理。許多人努力成為大城市人,享受大城市的紅利,這是一種理性選擇。從國家來說,發揮大城市作用,吸納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就能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實現現代化。這樣理解的話,堅定信心把家安在大城市,成為新市民,為家也為國,兩者的內在邏輯很統一。最近十幾年出現的現象是:城市的建設用地在增加,農村的建設用地也在增加,原因是不少農民工、農民在城市工作,要回到老家蓋房,從土地資源等方面講,這造成“兩頭膨脹”。
4、中小城市和重點特色小城鎮將得到政策更多的支持。
指導意見的第四部分提出:要提升縣城和重點鎮基礎設施水平,要加快拓展特大鎮功能,要加快特色鎮發展,要培育一批中小城市。這些預示的信息是:城鎮化的政策支持重心將會向中小城市和重點特色小城鎮上轉移。
這與我上面講的1~3點有矛盾嗎?其實沒有。當前急手棋是在靠大城市,要把大城市吸納人口、承載人口的功能發揮出來。立足長遠來看,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會增加輻射、帶動作用。大城市通過交通網絡等與中小城市聯結,會形成未來的城市群形態。市場的力量在向大城市集中,而政策的支持力度應提前向中小城市傾斜。
核心問題是:并不是所有小城鎮都能得到一樣的支持。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發展的重點是重點鎮,包括縣城、中心鎮、特大鎮、特色鎮等。
5、中小城市數量一定要增加,問題只是何時增加、增加到多少。
這個問題其實我所在的機構研究了多年、推動了多年的一件事。一個理由是拿國際比較說事,我國城鎮人口有7.7億,但城市只有653個。日本只有 1.1億多人口,卻有787個城市,美國有10158個城市。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國的很多特大型鎮,從行政意義上你拿他們當鎮;但從經濟意義上講,他們本身就是中小城市。更多的鎮拿到歐美,都是城市。把鎮變成市,名稱變換背后,主要還是要把生產關系調整到位,讓它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步的意義大家都看得到,問題是設市事關重大,它受法律約束、行政等級分割的制約,到目前沒有實質的突破。
設市設市,如此重要的事情說了不止三遍了。特大鎮有序設置為市這件事預計兩三年內有大的突破。
6、在家門口就近就地城鎮化,有沒有前途?
這幾年,就近就地安家找工作比以前更多,說明就近就地的吸引力增強了。個人層面一定不能聽忽悠,要清醒要考慮的就是:有沒有產業發展與就業機會?孩子上學、全家看病能不能解決好?路怎樣、氣怎樣?等等都需要考慮。
一般來說,縣城、重點鎮、工業園區附近是“就近就地”最小的適宜范圍。東部發達地區、大都市周邊地區、交通干線沿線地帶等等,這些地方的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農民在自家集體土地上也能實現城鎮化,不亦樂乎,確實就沒有必要考慮非往大城市擠了。
如果你是眼光遠大的企業家,或者有企業家稟賦,能興一片產業,帶動一片人就近就地城鎮化,那善莫大焉。2008年一批企業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建立了一些園區,成活率不高。現在情況有所改變,有利條件更多,不過仍然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網易財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