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何要從食物體系出發,培養可持續人才?
從環境層面來看:
全球的70%的淡水都用在農業中;
地球表面約40%都已開發為農業用地
(我們已沒有更多土地與淡水了);
農業對土壤、水源和空氣造成嚴重污染;
1/3的溫室氣體來自食物體系,加劇氣候變化,威脅人類生存;
生物多樣性因農業大大減少,“第六次大滅絕”正在發生;
從健康層面:
50-70%的土壤碳因土壤退化而流失,食物缺乏礦物營養;
全球至少20億人患肥胖癥與慢性病,而20億人饑餓或隱性饑餓。
事實上,如果食物體系轉型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社會、環境、健康危機都會迎刃而解。如何從破壞自然的農業向恢復自然的農業轉型,讓食物體系健康、安全和可持續,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議題。
2、為何要跨界?
因為食物是一個極其跨界的議題。
拿我本人來說,作為可持續食物體系的研究者、實踐者與傳播者,我積累了經濟學、社會學、公共政策、農業、土壤生態、營養、健康、環境等領域背景。我深深意識到,跨學科的背景讓我擁有了系統性的思維方式,從而能夠理解復雜的食物系統是如何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運作的。
同樣地,跨界的團隊,能拓展視野,取長補短,摩擦出創新的火花,提出系統性、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3、探索食物體系必須?
必須融合社會實踐。我個人在國際組織對食物政策的研究、在美國森林生態農場和城市農場的務農經歷,以及做社會企業的創業經驗,都是結合實踐在探索可持續食物體系,否則就只是紙上談兵。只有親力親為,體驗感悟,才能將可持續食物體系的理念與模式因地制宜地落實在中國各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何以為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