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通過培育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探索小鎮建設健康發展之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啟程:正成為經濟發展新支點
小橋流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秀美小鎮是很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美國的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等,這些舉世聞名的小鎮不僅在文化上獨具韻味,生態上魅力盎然,在產業上也極富特色。而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那些散落在版圖各處的或悠久或新生的小城鎮,像不斷吸納養分的“海綿”,正逐步走上一條形態“精而美”、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和”的特色之路。
日前,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特色小鎮入選名單,共276 個,入選率達92%,相比第一批80%的入選率明顯提升。從區域分布來看,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四川等省仍是入選大戶,分別入選15、15、15、14、13個,遙遙領先其他省份,此次入選數量相比第一批翻了一番多。我國在80年代就提出了“小城鎮大戰略”的理念,后來中央又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但從今天的實際情況看,我國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并不協調。
“我國小城鎮大多發展比較弱、比較差,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除縣城城關鎮以外的建制鎮有18000多個,在這些鎮上居住的人口僅占全國人口12%,這是一個很低的比例。像歐洲這些處于城鎮化、工業化都成熟的國家,小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非常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德國居住在兩萬人以下的小城鎮的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7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認為,我國推出特色小鎮是為了突破目前小城鎮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小城鎮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
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是旅游景區、消費產業聚集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三區合一,產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特色小鎮”的首要屬性是“特色”,包括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特色、產業特色等。
20世紀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主張“城市與鄉村必須成婚,這種愉快的結合將迸發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中國的特色小鎮承載的應該是城與鄉之間的一個期望,是人們對久違的“鄉愁”的一種尋找。“是否有一組人群會創造出在其間的一種滿意的生活方式?如有任何程度的成功,這一輪‘特色小鎮’運動對于更宏大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就具有了深刻的意義。”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王世福教授向本報表示,特色小鎮至少可以解釋“鄉土中國”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快速最大規模的城市化之后,“城市中國”中包含著如何記憶和實現鄉愁的思考。
特色小鎮更是我國經濟轉型的一個手段和措施。前瞻產業研究院對全國31個省市特色小鎮產業規劃的匯總,根據已經初步建成,企業已進駐運營的部分小鎮統計來看,平均一個特色小鎮投資額約為50—60億,規模較小的約為10億,較大的可達到百億。按照住建部總規劃1000個特色小鎮將產生5—6萬億投資額,占全國總GDP的7%,可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大推力。
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投融資模式及后續的運營管理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特色小鎮的建設,而融資約束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最大障礙。“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扶持特色小鎮的發展,尤其是在改善民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比如停車場、鄉村醫院、鄉村道路、垃圾污水處理廠等目前在鄉村或者是特色小鎮中特別缺乏的領域,就可以用PPP模式來推動。”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PPP項目促進辦主任周凱波談到,社會企業家和社會資本可以在這方面省很多精力,需要和政府一起來推動。
關鍵:核心生命力在于產業
截至目前,英美韓日等發達經濟體均已經完成了對小城鎮的開發培育工作,作為人口及產業的核心載體,小城鎮已成為發達國家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經濟活力點。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美國高科技小鎮集聚的硅谷人口不到美國的1%,但GDP占比卻高達4%—5%,納帕谷綜合性鄉村休閑文旅小鎮集群每年接待國內外游客500萬人次,僅旅游經濟收益就達6億美元,提供17000多個工作機會,稅收達到2.21億美元;法國格拉斯小鎮每年僅香水業就創造了6億歐元財富。
特色是小鎮的核心元素,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以“產業”為靈魂的特色小鎮是解決大中城市發展差距過大、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從目前已經創建的浙江省級特色小鎮來看,運作良好的都是市場化操作較好的小鎮。如嘉善的巧克力甜蜜小鎮、常山的賞石小鎮,依托企業投資,形成產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帶動上下游多個產業發展,實現收益上的“乘數效應”。
以產業企業驅動的典型案例當屬以云計算大數據為核心進行拓展開發的西湖云棲小鎮。據中國報告網的調研分析,該小鎮以云計算產業園、阿里云創業創新基地、大數據中心、云棲小鎮超級孵化中心、浙江信維北斗產業園、云棲小鎮國際會展中心等項目構成。目前小鎮成果卓著,打造了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產業生態圈,發展智能硬件產業,同時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云計算及DT(Data Technology)時代技術分享的云棲大會。
“每個特色小鎮都緊扣七大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即便主攻同一產業,也要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錯位發展,不能喪失獨特性。”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于新東告訴本報,找準特色要避免舍近求遠、崇洋媚外和生搬硬套,沒有產業基礎,硬招商引資。同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強調,不少房地產企業搖身一變就成為特色小鎮運營商,把特色小鎮看作是一個低門檻進入的領域,導致一哄而上,這是最值得警惕的。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接近14億人進入城鎮化的過程,這樣的事業在世界范圍內是沒有經歷過的,城鎮化是中國現代性構建的關鍵要素。清華大學社會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崗教授向本報記者表示,城市化的過程要促進現代性與地方性的深度融合。中國的城鎮化在構建中國或者東亞現代性的過程當中,或者是形成中國模式的過程當中要實現城市和鄉村、現代與傳統、全球化與地方性的結合和平衡。怎樣在城市空間當中保有文化,防止千城一面,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未來:探索文化根底的重構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負責人日前向記者表示,由于部分地區對內涵及政策理解不到位、認識有偏差,確實出現了政府盲目擴張、重數量輕質量、“重形輕魂”以及房地產化等不當傾向,這都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和警惕,應及時加以糾偏和規范引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永恒告訴記者,比如各地紛紛掀起了新一輪的造城運動,地方政府大包大攬,大拆大建,還有一些特色小鎮缺乏產業引領,最后實際上面臨類房地產的傾向。
事實上,這些問題與大批特色小鎮只重視形式而不重視文化內核有著直接關系。有項目借特色小鎮巧立名目迅速圈地,但卻沒有相應的戰略規劃以及足以支撐新型產業鏈的文化內核。同時,也有項目存在光有長遠戰略規劃卻缺乏相應建設運營經驗的問題,只能在摸索中復制其他小鎮經驗,最終使得“特色小鎮”千篇一律,失去核心競爭力。
通過文化彰顯的氣質和內涵穩固下來,小鎮的特色才能真正獨一無二起來。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對本報表示,在發展特色小鎮的同時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特色”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經驗;第二,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面照搬照抄;第三,要學習國際經驗,促進國際合作,實現聯合國人居署提出的可持續化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美國光航空小鎮就有700多個,小鎮上家家都有飛機。芝加哥有208個小鎮,舊金山有88個小鎮,人們生活在小鎮里有自己的家族和榮耀。而在我國,一方面是大量空心村的存在,傳統鄉村衰落;另一方面又出現了區域性鄉村化重構,大量的鄉村在崛起。”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教授告訴本報,特色小鎮既承載歷史,又面向未來,是產業的文化傳承平臺。文化是每個特色小鎮的“內核”,文化基因應植入產業發展的全過程。
文化來源于歷史,發展特色小鎮需要尊重歷史和傳統。那種為了完成政績任務而刻意為之的“資本搭臺,文化唱戲”的舊模式應該被丟棄。現在社會發展要有一個新的概念,尋找一種新的發展方式,而發展方式比發展本身更重要。要進行中國文化根底的重構,扎根也許是人類靈魂最重要也是最為人們所忽視的一項要求。尊重歷史、留住鄉愁、守護鄉村的記憶,逐漸重新回歸到歷史文化的原滋原味中去,讓文化作為特色小鎮的精神原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第1573期第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