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5日,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在昆明市召開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試點工作座談會。會議主要聽取了河北、浙江、黑龍江、山東、湖南、陜西等6省試點期間的工作匯報,以及安康市和嘉善縣兩個地方的典型發言,并圍繞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推行范圍、實施方式和監管要求等重大問題進行了討論研究。
會議強調,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是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重大創新,是落實生產經營主體第一責任,建立“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機制,推進綠色發展、質量興農的有力抓手。
據了解,浙江創新探索形成了“一證一碼”的推廣模式,建立了4.38萬家合格證使用主體庫,合格證使用量達575.2萬張,并率先將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寫入《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定》,要求規模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出具農產品合格證,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舉辦者、經營者、采購者應當查驗合格證,為全面推行合格證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黑龍江堅持面上整體推進,成立由省農委分管領導為組長的省級試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13個市、73個縣分別成立了本地區相應推進小組,合格證應用主體數已達到5100多家。湖南省在14個市州、43個縣、92個鄉鎮、1253家農產品企業和基地、51個批發市場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統一印制下發合格證251萬個,農業、食藥監部門組織專項巡查2.4萬人次,市場方查驗合格證23萬次。河北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載體,附加二維碼,創新紙質追溯與電子追溯雙重功能的合格證出具方式,探索出了“合作社帶動模式、農業部門推動模式、多部門聯動模式、區域協同倒逼模式”等四種模式。陜西省探索推行具有防偽功能的合格證,并加大宣傳和培訓,讓廣大生產經營者充分認識到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和義務,引導和鼓勵消費者主動索要購物憑證,積極溯源維權,放心消費。山東省結合產業特點和現有追溯平臺,確定蔬菜、水果、工廠化海水養殖品種和禽蛋為重點產品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試點應用,將全面推行韭菜合格證、銷售憑證“雙證制”管理,嚴禁“問題韭菜”走出田間地頭。
會議指出,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是質量興農的重要載體,要強化頂層設計,加快法律法規制定,實現全國統一管理。一是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將合格證管理作為修法的重要內容,明確實施主體和操作方式,以及農業部門監管責任和食藥部門查驗責任。二是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選擇幾個重點產品聯合推動試行。三是將合格證制度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相結合,逐步構建以信用為核心,建立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監管、事后信用評價的新型監管機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017-08-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