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圓蔥滯銷事件近段時間引起廣泛關注,農業部緊急出面,專門啟動了一場促銷活動解決了圓蔥去向。但種植大戶的農產品滯銷,事實上這些年在各地都屢見不鮮,政府出面解決銷路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大戶滯銷背后折射的中國農業現狀更為引人擔憂。
到底是誰害了種植大戶?
如今,選擇在農業領域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一是國家政策鼓勵返鄉創業,二是輿論普遍認為,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農業肯定會是新的“風口”。
作為一位真正在農業圈破怕滾打四年的創業者,蔡漢平曾在博客上寫下一篇《中國農業死于中央文件》。
在他看來,害死農業創業者的,首先是年復一年媒體對于一號文件的解讀,每年一號文件一出,全國上下就陷入一片“農業投資熱”的意淫,但十幾年過去了,“農業投資熱”到底有沒有真正到來呢?
其次是機會主義作祟。現在但凡提起創業,大多數人都會盯著“風口”在哪,所謂風口,多半的理解是未來會越來越賺錢的,就是風口。也就是說,所謂“機會來了”,無非是賺錢的機會來了。但農業是典型的“周期長見效慢”的行業,不“精耕細作”你就想賺錢?除非你人脈夠廣可以撈到不錯的補貼油水,否則就是做夢。
蔡漢平認為,“農業只屬于有情懷的人”,因為農產品跟其他商品不一樣,農產品是生存必須,只考慮賺錢,僅僅盯著“商品屬性”,是注定要跑偏的。
有農民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平均一年的收入是300塊,糧價現在又一跌再跌,別說90后不愿意種地,70后、60后誰愿意做賠本買賣呢?
要利潤高一點就只能規模化,但規模化一遇到滯銷,損失也就倍增。再加上不斷躥升的人力成本和租地成本,農業領域的創業,看起來有些步履維艱。
規模農業還有出路嗎?
盡管傳統農業有精耕細作等優勢,但規模化農業肯定是現代化農業的未來。小戶經營再怎么種養結合,也只能僅僅限于情懷了,無法跟上農產品市場的節奏,規模農業暫時遭遇的瓶頸,主要在于目前農業技術的局限性和運營模式的滯后。
我們必須動態地看待農業發展,雖然農業生產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不代表就要不思進取,沿用前人的生產技術。對于規模農業創業者來說,優化和改進的意識是必須的。
其次,相比于傳統農戶,很多種植大戶雖然有規模的優勢、市場對接的優勢,但很多方面依然局限于傳統,比如銷售渠道、比如經營管理。農業生產經營公司化運作是一個較可行的出路,確保在每一筆投資之前,做好精確的市場調研,避免盲目跟風。同時,公司化運作也有利于從隨機的農產品供應,向產業鏈供應商過渡,從而提升對抗風險的能力;還有利于做專業性產品設計,挖掘產品附加價值,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服務和體驗,從而擴大市場影響力。
當然,相比于其他行業,農業領域目前還沒有完善的大數據支持,比如農產品價格指數,這也是農業生產容易盲目的癥結所在。目前也有很多企業或者機構開始嘗試搭建農業領域的大數據,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此外,政府也在努力提升對種植大戶的保險力度,比如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根據財政部今年5月底發布的文件,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和200個產糧大縣的保險賠付金額都將翻倍,但這樣的補貼究竟有多少能到普通農業經營者手中,又是個問題;農業保險何時能在全國范圍完善,也是個問題。
總之,規模農業的發展要靠所有農業經營者、農業機構、社會資本,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各方面的因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現代農業的黃金時代到底有沒有來?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當下是不是農業創業的好時機,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要想做農業,就必須少一點投機,多一點情懷和腳踏實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土地論壇 2017-06-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