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落馬副所長“雁過拔毛” 連二毛七都不放過(中國網 4月3日)
常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一例外,“君子”也喜歡錢財,但“君子”卡里、存折里、微信紅包里的錢財是通過正路得來的,不是通過歪門邪道取得財富。
古今一理。在今天,無論是黨員領導干部,還是基層干部職工,都是國家和社會的管理者、工作者、服務者,也就是古人眼里的“君子”,都必須通過正當渠道獲取財富;但凡以貪污受賄、強取豪奪等歪門邪道手法“弄錢”的,為民眾所不齒,更為黨紀國法所不容。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可否認的是,咱們干部隊伍并非“鐵板”一塊,里面有“蛀蟲”,也有“拔毛賊”,雖是極少數,但真實存在。比如桃花江鎮財政所原副所長陳剛在2萬余名農戶身上“拔毛”6萬余次,涉及77萬余元,最少一筆0.27元,其次數之多、金額之大,令人咂舌。今年2月10日,陳剛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乃是咎由自取,正應了民間一句話:“鬼想錢,挨令牌”。
權力缺乏監督,就會無法無天。其實,不只是陳剛在農戶財政補貼資金上“雁過拔毛”“做手腳”,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重慶市永川區一農技站站長周某友從每張秧盤拿3分錢,虛報188萬張騙取補貼46萬元;湖南永州藍山縣一村黨支部書記連續4年私吞一對孤兒的基本生活費5.2萬余元;江蘇省泗陽縣潘集原村主任伙同他人截留私分134只扶貧羊;奈曼旗東明鎮原農經站長李某某騙取國家玉米種植保險賠付金15551元。“陳剛們”都是利用上級的信任和監督的漏洞,大行“雁過拔毛”之事。別看他們職位不高、職務不大,但手上掌握實權,能夠左右過往的財務。在缺乏制度化常態化監督、信任代替監督、實際上等于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他們膽子越來越大,分毫不嫌,貪得無厭,讓群眾深惡痛絕。
懲處“雁過拔毛式”貪腐人員,是執行黨紀政紀的必然要求,也是警示教育的絕佳素材。但這種“拍蠅”行動,顯然屬于“亡羊補牢”,既損失了干部,又讓黨紀國法受到踐踏,更降低了政府在群眾中的公信力,代價高昂很不劃算,不如提前做好監督工作,防患于未然。
徹底根治“雁過拔毛”現象,必須要把監督“關口”前移,厘清違紀違規風險點,制定“負面清單”,密織監督的籠子,常態化制度化地加強對人財物監督,加強縣鄉村財政支出公示,讓每一筆國家財政補助資金都“暴曬”在陽光下,及時查處公示中出現的信訪問題,黨委巡察組及時查實分管領導、財會經辦人員日常生活中的異常現象。通過前置監督“關口”,讓每一只“¥”都關在細密的“籠子”里,全面杜絕“雁過拔毛”“小官巨貪”等監督失范現象發生。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