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要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他說,看到涼山州“懸崖村”的村民和孩子們常年在懸崖上爬藤條,上山下鄉,安全得不到保證,看了以后心情還是很沉重,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說當地已經建了新的鐵梯,這樣,心里又感覺到松了一下。(澎湃新聞3月9日)
扶貧方式要從“大水漫灌”轉向“精確滴灌”,打好脫貧攻堅戰“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首先就要解決人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群眾的衣食住行都沒有解決何談“經濟創收”“宏志理想”“上層建筑”,所以精準扶貧還是需要先扶“急”,扶貧先扶“需“。
涼山“懸崖村”的村民和孩子常年在懸崖“爬藤條”,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在這迫切的時候扶貧不需要任何的“花架子”“金點子”,只要把村民出行問題解決了就是干實事,就是“扶真貧,真扶貧”,讓“藤條”變成“鐵梯”就是扎實了攻堅扶貧道路,攻破了扶貧的階段性“壁壘”。
精準扶貧不是一個“大概念”,扶貧一個縣、一個村、甚至小到一家人,都無法讓“精準到位”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漸進“階梯式”推進,所以精準扶貧也需要做細致分析、研判,實現“階段性”精準。
古路村最難、最急的事就是“道路”,扶貧資金用在修路“刀刃”上就實現了第一階段的“精準”。將最急切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很好的計劃實施下一階段的精準扶貧,逐步實現從“扶貧”到“扶志”,例如為古路村民的巖蜂蜜、豬、羊及糧食找銷路或者為古路村民走出村莊找工作,為古路村種好農作物提供技術支持,為村莊小學生解決上學問題等。
所以,扎實推進扶貧工作需要的不是“口號喊得響”,“方案寫的好”,而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實施推進。“藤條”變“鐵梯”修的不僅僅是古路村的出行路,更是扎實了攻堅扶貧路。
(作者地址: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