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一家互聯網公司發布的2017年春節“空城指數”顯示,春節期間,全國空城率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別是東莞、佛山、廣州、深圳、長沙、上海、蘇州、北京、武漢、鄭州。其中東莞有近七成(69.26%)的人返鄉離開,當之無愧成為春節期間最“空”的城市。
一年一度的春運是中國特有的一次大規模臨時性人口遷移,數以億計的人口從城市向農村流動,大城市開始上演“空城計”,寧靜的鄉村則迎來了難得的喧囂。“春節空城”現象猶如一面“透視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當下中國的國情和文化。
首先,“春節空城”折射出國人根植于心的鄉土情結和文化傳統。象征團圓的春節,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就有重要地位。春節,既是一次全家團圓的機會,也是一次相聚重逢的儀式。無論出門在外多么艱辛,無論回家的路途多么遙遠,奔波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都要在春節回到家鄉、回到故土,去與親人團圓。即便在城市安了家、扎了根,多數的人也依然希望能在春節回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因為故鄉有親情、有回憶,更有無法割舍的鄉愁。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變化,以家庭、親友和地緣為核心一層一層向外擴散的“鄉土文化”,實際上仍然是維系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重要紐帶,“春節空城”恰恰印證了中國人對鄉土的依戀。
其次,“春節空城”凸顯了農民的融城之路依然有許多障礙需要翻越。相對而言,春節期間成為空城的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社會文明程度都比較高。這些城市在產業政策、就業政策、人口落戶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由此吸引了大批農民前來就業。然而盡管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并參與城市建設,他們在就業支持、基本住房、醫療養老、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上享有的權利與當地市民依然有所差距,并沒有真正實現“人的城市化”,或多或少導致了春節期間出現短暫的“空城”現象。對于這些城市來說,一方面要積極出臺相關的政策幫助進城農民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市民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可以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引導進城農民的家人“逆向探親”,讓更多農民愿意留在城里過年,同時也可為化解春節后城市“用工荒”打下基礎。
再次,“春節空城”反映出地區之間、城市之間經濟產業發展的不均衡。據“空城指數”數據顯示,從地域上看,全國十大“春節空城”主要分布在南方,中心城市多邊沿城市少、省會城市多其他城市少,而從外來務工人口上看,中部地區仍是外出務工人口大省。這些數據生動再現了我國區域之間、地區之間、城市之間在資源配置、產業發展上的巨大差異。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城鎮鄉村的就業和發展機會有限,對人口吸引力不足。在城鎮化發展的今天,各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更應該扶持和發展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全面提高農村的發展前景,讓農民愿意留在鄉土,不用背井離鄉就能發家致富。如此,一些大城市也不至于一到春節就變空城,鄉村也不會僅在春節這短短幾天重回喧囂和熱鬧。
作為中國獨有的現象,“春節空城”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一幅濃縮的城鄉人口流動遷徙圖,折射出了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以及各種可能的矛盾和沖突。應該說,這些問題和矛盾的化解,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2月08日03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