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應該正視這些制約社會和諧與發展的種種問題,并適時構建完善的覆蓋城鄉居民的救助體系。
最近,一則消息傳遍了整個網絡,據悉,成都一位女大學生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噩夢一個一個在她身邊上演,先是自己的父親不幸病故,接著又是年邁的老奶奶意外摔傷。但是,一切事情在她眼里都不是事情,她不但沒有因此就輟學,可貴的是,她婉拒了社會的救助,不求助于任何人,靠著自己的堅強毅力一邊完成學業,一邊將奶奶接到學校附近,照顧奶奶的起居生活。誠然,“帶奶奶上學”的精神可歌可泣,但與此同時,也充分反映了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不完善,亟需集社會合力加以解決。(新華網,12月21日)
面對這一故事,我們除了有點感慨之外,是否還應該仔細反思呢?一方面,當一個家庭出現問題后,家庭成員理應互助互救。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除了讓家庭成員特別是未成年人承擔責任外,是否應該制定一個合理的頂層設計方案,從根本上保障老人的合法權益呢?或許,這才是保障老人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與措施。
究其原因,造成此類現象層出不窮的原因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當前,在農村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還存在較大偏差,“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深入人心。這就導致許多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著諸多的障礙,也不愿意去專業的養老機構療養。其次,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缺失。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村相對城市來說,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這就使得農村家庭一旦遭受病疼的壓力,抵御風險的能力特別低,只能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解決當前問題。
誠然,面對此類情境,社會層面的救助能夠暫時上緩解普通家庭的經濟壓力,但這顯然不是長遠之計。因此,作為政府,應該正視這些制約社會和諧與發展的種種問題,并適時構建完善的覆蓋城鄉居民的救助體系。只有這樣,社會和諧之花才會競相綻放!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值得期待的舉動定會帶來無限的感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