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一些地方在建設新農村社區時貪大圖快,占用大量耕地,浪費巨額資金,讓百姓不堪重負。據有關部門統計,2013年以來,河南省有1366個新型農村社區停建,直接損失600多億元。(中國青年報 12月30日)
最近幾年,在建設新農村上,全國多地興起了讓農民上樓的風潮。不可否認這種建設新農村的方式不失為一種可貴的嘗試,可是在具體操作層面這種方法恐怕并非建設新農村的萬能鑰匙,對于很多地區而言讓農民上樓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讓農民上樓,既擠占了大量耕地,同時也浪費了天量的資金,于農民而言只能選擇無奈中買房上樓。600億建設資金,如果能夠用在刀刃上,不知道能夠為農民創造多少就業機會,能夠扶持多少農民自主創業,能引導多少涉農產業壯大發展?可是,這筆天量資金卻用在了建樓上,領導一廂情愿,農民卻難以領情。以至于如此龐大的惠民工程,最后淪為雞肋。
到底誰應該為這600多億元的損失負責?按照新聞報道中所說,各級政府層層把責任向下推,最后推到村一級,也就是說最后還是讓村民買單。如此以來,農民原本不多的存款全部用在了買樓上,甚至會因此而背上債務。這樣尷尬的結果,毫無疑問是與當初的政策目的背道而馳了。筆者想說的是,如此大的損失,理應由政策的制定者承擔。而非讓這些被政策所驅使著的無辜農民承擔。
筆者認為不折騰應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基本共識。在建國之后,涉及到的農村變革有很多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效,比如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出臺、鄉鎮企業的興起等等,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發展,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同樣還有部分脫離實際的政策折騰地農民疲于奔命,也難以達到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不折騰就是要實事求是地制定政策,切實幫農民解決現實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應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上,同樣需要從農民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來驅使他們上樓。我們希望今后這種大躍進式的新農村建設還是少點為好,為盼領導干部能夠切實從農民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讓農民具有更多的獲得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北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