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個貧困村第一書記聊天,他感嘆基層扶貧工作不好做,其中最讓人撓頭的是,現在一些貧困戶等靠要還比較嚴重,甚至有貧困戶向結對幫扶干部吐“真言”:好好幫我干,我不脫貧你脫不了鉤,還拖你進步的后腿。那種“被綁架”的感覺讓幫扶干部很郁悶……(11月28日人民日報)
精準扶貧應該是“扶貧干部+貧困戶”的雙項互動的工作,而不是扶貧干部唱獨角戲,因此,貧困戶應該和扶貧干部“抱團取暖”,形成“命運共同體”。要改變“貧困戶背著手看”的漠然態度,扶貧干部需要用真情、動真心、下真功。
不做“搬運工”,用真情去感化貧困戶。扶貧干部與貧困戶不是領導與老百姓的關系,不能做扶貧資金、扶貧物資的“搬運工”“快遞員”。過去,一些扶貧干部認為,扶貧政策掌握在自己手中,給誰不給誰,我說了算,造成扶貧不公平現象,讓貧困戶怨聲載道,造成貧困戶不僅不感恩,反而產生對立情緒,產生“我為你脫貧”的錯誤觀念。真正的扶貧應該是把貧困戶當親人,有見不得他們過窮日子的緊迫感,有寧愿自己吃苦也要讓貧困戶過好的真情在。
不做“門外漢“”,用真心去結對幫扶。“不脫貧,不脫鉤”,當下結對幫扶已經成為精準扶貧的常規模式。但,個別扶貧干部把貧困戶家當“驛站”,偶爾去“報個到”,也不看看貧困戶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到底有沒有變化,或者在貧困戶家里,田間地頭握著鋤頭,擺個姿勢,拍個照,就了事,實行“走讀”式幫扶。這顯然是沒有交出真心。精準扶貧,需要扶貧干部沉下心來,親力親為,和貧困戶同吃一鍋飯,同坐一條凳,同耕一塊田,帶著“我就是貧困戶”的真心去結對幫扶,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貧困戶的“脈搏”和“心跳”,才能懂得貧困戶最需要什么。
不做“保姆”,扶貧需要下真功夫。扶貧工作不是簡單的給錢給物,更多的是“扶人”。如果干部把扶貧工作當成是傳遞國家扶貧物資,這樣的扶貧不僅沒有效果,只會讓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更加嚴重,因為這樣只能解決貧困戶溫飽問題,距小康生活還差十萬八千里,同時他們拿的是國家的,憑什么要感謝你呢!所以,扶貧干部必須拿出“真本事”,這個真本事就是讓貧困戶能夠站起來、動起來,能夠自力更生,積極主動去脫貧致富。
扶貧干部需要用“三真”才能改變貧困戶“蹲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一損俱損思想,才能讓貧困戶樹立“你助我脫貧,我幫你脫鉤”的一榮俱榮思想。當然這需要打破傳統的唯數據論的扶貧工作考核辦法,“收入數據+貧困戶致富能力”的雙項考核機制,就是一個好辦法,讓扶貧干部有意識去培養貧困戶“動手的能力”,只有貧困戶與扶貧干部“抱團取暖”,形成“命運”共同體,才能終結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教育體育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