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家住建部發出文件,推動特色小鎮的建設工作,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內建設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具有活力的特色小鎮。
從特色小鎮的本質上看,與鄉村旅游一樣,是后城市化的產物,是治療“城市病”的理想途徑。在未來,特色小鎮將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載體,也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依托。
縱觀國內的特色小鎮案例,雖然發展模式不盡相同,但有兩點或許可以幫你理清思路。
一、要么占據先天區位,要么組團造IP
縱觀國內發展比較成功的小鎮,大多數地處東部城市圈或中西部核心城市圈周邊,距離一二線城市的車程在一兩個小時之內。就連烏鎮的“操盤手”也不得不承認,影響特色小鎮的成功條件中,區位因素最起碼要占到四成。
而西部貧困地區還停留在追求溫飽奔小康等層面,是沒有建設特色小鎮的先決條件的。
當然,先天區位固然重要,但是在東部地區的一些地區,通過主動融入區域大規劃、大文化圈,憑借抱團發展形成區域品牌,也可以走出一條特色發展的道路。
以婺源為例,婺源的品牌是“中國最美鄉村”,本質就是鄉村旅游與特色小鎮的集群。這些特色小鎮通過抱團發展,形成了一個國家級的區域品牌,在國內鄉村旅游界占據一定的市場。
相比烏鎮,婺源的發展模式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更具借鑒意義。
二、文化+資本都必不可少
我們常說文化是一個景區的靈魂,對于特色小鎮也是一樣的。作為一個特色小鎮,肩負著保護傳統文化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多重任務,其中特色小鎮的“特”字可以通過傳統文化復興來實現。
而資本是一個特色小鎮能否持續發展下去的關鍵因素。特色小鎮的運營,不僅僅是指對外運營,更多的是要對內、對原住民的運營。無數案例證明了,將原住民全部遷出的開發方式是無法長久的。
特色小鎮的創建,包括開發商、政府與原住民之間的利益共享、信用約束、社區自治、田園回歸、文化復興等多個方面。與原住民共同發展才是國家創建特色小鎮的根本目的。湯俊-作者:知名資深旅游規劃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湯俊旅游規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