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暑去秋將至農事、風俗知多少?

[ 作者:中國農業網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8-08 錄入:實習編輯 ]

今天是“立秋”節氣。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所以,“立秋”有暑去涼來,秋天初始之意。

何為“立秋”

立秋不僅預示著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的生長發育時期。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晝夜有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

立秋農事忙

立秋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立秋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稻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立秋以后,天氣逐漸變涼,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此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

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立秋前后,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

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立秋風俗多

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這期間百姓們樂此不彼,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很多習俗。

“  秋忙會 ”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  苦夏 ”。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秋社 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農業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 |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污污污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免费 | 亚洲日本欧洲精品 |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 亚洲囯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