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工作至關重要。中央已經定下了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目標,各地也簽下了“軍令狀”,保證完成任務。目前,脫貧攻堅正在有序推進,形勢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傾向和浮躁心態也未消失,亟待引起重視。(5月27日半月談網)
扶貧成果不僅僅關系到能否順利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更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為了扶貧工作被稱為“頭號工程”,簽下“軍令狀”為扶貧工作加油鼓勁加碼稱為了扶貧工作中的一部分。
在扶貧工作緊鑼密鼓地推進下,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成效,但是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數字是虛的,材料是假的”,把扶貧工作當成了一次工作,以為面子上好看,多加點水沒有關系,卻不知道這樣的扶貧只是假把式。
人都是好面子的,都不喜歡落于人后,為此,一些地方扶貧把急于求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急于出成果,樹典型,自然就只能再數字上和材料上進行造假,也就有了被包裝的合作社,被吹出來的扶貧大戶。
扶貧成不成功不應該是掛在墻上的目標多么的高大上,也不是規模上多么的宏偉,而是群眾的腰包到底鼓不鼓,群眾得到的紅利多不多,這才是扶貧的最終落腳點,靠“裝”靠“捧”的扶貧只是一張皮,撕掉就什么也沒有了。
在干部千方百計地為扶貧“整容”的時候,只想著如何地度過這次扶貧難題,如何更快地解決問題,不管是面上還是里上,只管看得過去,不求群眾滿意,這種想法從根本上就跑遍了,扶貧的最終目的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讓群眾能夠滿意,能夠得實惠。
所以說與其在扶貧“整容”上做文章,不但群眾受傷,還不得好,還不如在“整觀念”上努力,既要求干部樹立正確的扶貧觀,拿出為民辦實事的官念,也需要群眾有求真的觀念,不在面子上做文章,而在里子上下功夫。
“虛”、“浮”的扶貧只會是一時的美麗,其危害性也是不容小覷的,只有扶貧和被扶貧的雙方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在求真務實上見實效,才能讓扶貧走出“造假記”的霧霾,讓扶貧在群眾滿意度上見成效。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一環路東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