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最后一公里”上的“玻璃門”“絆腳石”“攔路虎”“啃食者”大大減少。但值得警惕的是,在當前的重拳出擊之下,群眾身邊的一些腐敗和作風問題出現變異,貪腐方式“升級化”“隱蔽化”,呈現出一些新表現。
不可否認,近些年監督執紀的效果明顯,明目張膽撈公款的行為減少了,幾乎再難覓蹤跡,但變著法子,搞形式創新的啃食行為,卻在暗地里繼續為非作歹,成為伸向農村惠民資金的“黑手”。而且,在表面上很難他們的“異樣”,查處起來比以前要困難得多。
據悉,有的地方下發了產業扶貧資金,村干部提前注冊一個“空殼”專合社,找幾個抗瀣一氣的老百姓充數,但光明正大地將大部分資金轉移到自己門下,私人進行經營,虧了算集體的,賺了是自己的,而真正需要資金的貧困戶,反而在嗷嗷待哺。在表面上看,這種“轉折式”啃食行為,毫無破綻可言,在制度程序上完全能做到無懈可擊,對于流于形式的監管,自然發現不出問題。
這種“轉折式”啃食行為有三大特點:一是村干部往往不直接參與,只是背后的“操盤手”“實控者”,隱蔽得很深;二是具有一個套取補貼的“殼”,不同于在賬目上做文章騙取,在政策制度上走得通;三是以“團伙式”腐敗居多,通常會拉幾個村民入伙,增強反監督能力,普通情況下看不出問題來。
毫無疑問,盡管目前撥給貧困地區的資金種類多、總量大,但對于一些深度貧困群眾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一旦被村干部吃了“大頭”,貧困群眾得到的利益就更少,勢力影響到脫貧的進度。而且,惠民資金肥了干部,虧了村民,也會嚴重透支政府公信,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不可小視。
嚴防惠民資金被“轉折式”啃食,關鍵要在資金問效方面下功夫。上級監管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不僅要搞清楚下發的資金是否用完,是否被村干部截留,更要將資金如何使用、產生了什么效果、群眾對此滿意度等情況搞得明明白白,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及時補漏,不讓啃食行為有可乘之機。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市涪城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