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決定著美麗鄉村能否順利實現。同時,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污染防治,也是農村治理的題中之義。《經濟參考報》記者不久前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采訪發現,由于缺少資金支持,缺乏垃圾清理機制,垃圾圍困鄉村的現象層出不窮,群眾苦不堪言,鄉村振興之路亟須解決垃圾“擋道”難題。(5月14日 經濟參考報)
黨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擘畫了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也是居住在廣大農村地區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然而寧城縣幾十個鄉村卻長期被垃圾圍困,臟亂差問題十分突出,各種生產生活垃圾隨處堆放,不僅占用村中道路,還堆放在河流溝渠等地污染水源,嚴重影響了老百姓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018年是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必須解決垃圾圍村這個“攔路虎”。
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合理的垃圾處理體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其中推動農村垃圾治理正是其重點任務之一。各級黨委政府應當高度重視這項工作,認真學習領會《行動方案》的要求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建立合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加大對垃圾站(廠)的資金政策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提高垃圾處理能力。轉變思想觀念,不能只顧城鎮發展,把垃圾一股腦地往農村地區轉運,要把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一起抓一起干,堅決杜絕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加強宣傳教育,推動垃圾治理從身邊做起。垃圾圍村的另一原因在于垃圾產生的速度遠大于消耗處理的速度,因此還需要從減少垃圾源的角度來治理農村垃圾,這就需要發揮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和村委會的力量,對村民加強宣傳教育,建立鄉約村規,減少垃圾的產生,杜絕垃圾亂扔亂倒等不良習慣。
加大技術投入,促進垃圾治理科學無害化。由于長期的垃圾圍村,傳統的垃圾治理手段已不能解決當前的困局,不能采用焚燒掩埋等方式處理,因此必須加大技術投入,創新垃圾治理處理手段,加快垃圾治理處理速度,科學無害地解決老百姓們的心頭大患。
(作者單位:成都市蒲江縣國土資源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