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變方式 融文化”讓傳統農業活力四射

[ 作者:黃勇建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4-16 錄入:吳玲香 ]

“要激發內生動力,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感恩奮進教育,改進脫貧幫扶方式,推進移風易俗、破舊立新,激發群眾脫貧攻堅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緊迫感。”這是四川省委常委會上提出的經濟發展要求(四川日報 4月12日)

四川省委會議中指出“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改進脫貧幫扶方式”,這是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更高要求。就我國國情來說,目前我們仍然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占整個國民經濟很大一總部分,振興農業、振興鄉村經濟依然是我們提升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全面實現脫貧關鍵所在。我們的扶貧戰略實施到現在,取得了令世界人民驚嘆的成績,但“全面脫貧”目標還沒有實現,是否能全面實現脫貧目標,關鍵在農村,農村經濟上去了,老百姓腰包就鼓了。但只要說到農業經濟問題,很多人就會說,傳統農業的太落后了,費時費力產值低,必須淘汰、必須轉型。轉型是必然,但傳統農業真得就不能振興經濟了嗎?傳統農業真得就不要了嗎?這些問題確實也困擾著我們一些基層干部。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對傳統農業全盤否定,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我們要在“智”上下足功夫,傳統農業依然能煥發活力。這就需要作為主管農業發展的地方政府,既要外出取經,把好的經驗帶回來,又要學會走地方特色之路,把傳統文化融入到農業發展之中,讓我們的傳統農業提檔升級,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我們的很多傳統農業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了,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一種歷史、一種傳承,可以說某些傳統農業的存在,本質上已不是它能生產出什么,而是它能反映出什么,它能教育我們什么,從物質上上升到精神層面上來了。如果我們能有效挖掘其中的內涵和文化,其產生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遠遠大于農業本身帶來的價值。比如有鄉鎮,在傳統種植水稻上大做文章,水稻經濟搞得風聲水起。利用鄉村一日游組織插秧比賽、認領稻田、稻田攝影大賽、分組比賽人工打谷、稻田渾水摸魚……活動一環扣一環,參與活動的游客們不但在活動中找到了樂趣,也勾起了兒時的回憶,教育了子女一代,這樣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讓參與的人們是一批又一批,對地方帶來的經濟效果可想而知。

其實,每一項傳統農業能存在幾千年,說明它本身就有存在的價值。價值在哪,這就需要我們扶貧干部引導老百姓動腦子,從中去深思、去挖掘,找它的發展歷史,找它在人類發展史上地位,最終發現其獨特的閃光亮,然后,再在這閃光點上做文章。當然,在挖掘利用時還得與地方實際相結合,要做到實際、實效相結合,只有這樣,傳統農業才能大放異彩,才能讓我們的老百姓在傳承歷史、傳承文化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

脫貧攻堅戰,已到關鍵時期,作為扶貧干部除了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外,還得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靈活轉變扶貧方式,讓“扶志扶智”相結合,這樣我們的鄉村經濟才會持續、穩步增長。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教育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一区三区四区国产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午夜 |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