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不脫貧,關鍵看農民”,扶貧工作要抓“實”,如何將扶貧精細化、規范化、制度化,讓貧困區民眾真正得到幫助,讓最需要政府關心的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直白了說就是將扶貧工作落到“實”處,飽含“長征精神”,從而打好這場脫貧攻堅的持久戰。
精準扶貧,扶貧對象要“實”。“幸福總是相同的,不幸卻各不相同”。群眾的困難千差萬別,精準扶貧首要的就是找準對象,分類施治,對癥下藥,讓最貧困的群眾最先得到最有力的幫扶,并且一幫到底,力求實效,既 “輸血”送“真金”解燃眉之急,又送“真經”幫其恢復“造血”功能。摸清貧困底數,切實把“家底”摸清摸透、摸準摸實,精準識別貧困對象“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精準把脈后,圍繞“一人一策、一幫到底”精準發力,讓幫扶力量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樣才能起到幫扶一個、激勵一片、獲利四方的最大效益。
精準扶貧,項目安排要“實”。貧困的原因和情況千差萬別,項目安排上也要對癥下藥,量體裁衣。項目必須根據貧困戶的實際需要安排到“實”’處,發揮“實”用。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醫療救助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將項目進行合理安排。扶貧要扶到人心里,扶貧項目要“雪中送炭”,堅決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錦上添花”行為。
精準扶貧,資金使用要“實”。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是脫貧解困的“助燃劑”。現實中,出現過把扶貧資金當成“唐僧肉”的,扶貧變成了“幫富”,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人口卻與扶貧資金絕緣;出現過“雁過拔毛”式扶貧的,層層截留,發到百姓手中的扶貧款,大大縮了水,形成了 “給你爭取一碗肉,你得讓我喝口湯”的腐敗現象。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我們必須筑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帶電“高壓線”,嚴防資金“跑冒滴漏”,讓扶貧資金完完全全地落入貧困戶手中,將扶貧款用到“刀刃”上,讓貧困區群眾得到最大的幫助。
重任在肩,實干方能不辱使命;道阻且長,扶貧唯“實”方為正途。多年的扶貧實踐告誡我們,幻想畢其功于一役,寄希望于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往往是不負責任的脫離實際,是好大喜功的政績心理作祟。只有抱著把扶貧工作由“大水漫灌”變成“精準滴灌”的信念,拿出 “滴水穿石”的韌勁,一茬接著一茬干,才能扎實推進扶貧工作順利向前。
(作者單位:宜賓市翠屏區環境保護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