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日前,四川提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三農”全面發展新局面的意見,其中一條指出:加快建立鄉村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四川日報 2月10)
在艾青《獻給鄉村的詩》中:“我想起鄉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鋪的曲折窄小的道路。”表達了作者以廣闊的視野和胸懷懷鄉情緒,充滿沉重的,但又昂揚的情緒。相對于城市的繁華與喧囂,鄉村或許是過于寂寞和單調。但,對鄉村文脈保護和傳承,恰恰是留住“鄉愁”,留住“活著的文化”。讓本土真實的鄉村優秀文化遺產,喚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實記憶,再次通過享受、感悟、認知,重新走進這種文化,得到新奇、收獲和信念,傳承無盡的生命力。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征。中國的文化之所以有別于歐洲游牧文化,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它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將加快搶救保護鄉村優秀文化遺產;加大對傳統村落、鄉土建筑和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力度;重視村志村史編纂;大力開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加強對村落瀕危非遺項目的搶救保護工作等。更能讓優秀農耕文明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發展是硬道理,振興的前提就是要發展。但,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事實上,這是對地方政府、企業,包括建筑師、規劃師、專業工程師如何在鄉村振興中進行創造性探索一個考量。這不僅僅是是人們收入水平提高,住房條件的優越,而是各方面都要達到更高水平。需要地方管理者讓人民有舒心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讓文化遺產和人和諧共處、讓人們公共意識的全面提升。不因發展破壞、傷害了傳統、記憶和鄉愁。
記得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15年再次強調“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足以可見,留住“鄉愁”的振興,是無可替代,無法比擬。
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鄉村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鄉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相信,只要做好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典型引路;只要能因地制宜,依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那么,鄉村振興同時,文化的根脈也會遞延。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