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無疑是近年的“熱詞”。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干部紛紛圍繞著“脫貧攻堅”總體目標,熱火朝天的奔波在脫貧一線。第一書記,駐扎在貧困村,犧牲了陪伴家人時間,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實屬敬業;扶貧干部,既要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又肩負著幫助百姓脫貧重任,兩頭奔波,實屬艱辛。各級政府將扶貧作為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各級財政也將脫貧幫扶資金作為首要保障支出,實屬重視有佳。眼下舉全國之力,扶貧漸出成績,基礎設施改善了、支柱產業形成了、百姓致富有望了。
可是,筆者看到一些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的扶貧現象惹人擔憂,主要有以下幾個現象:
一是扶貧干部“一頭熱”。為在規定時限內實現貧困村脫貧任務,扶貧干部無疑想在貧困村“大干一場”,但是老百姓卻“提不起興致”,“等靠要”思想及其嚴重,更有甚者秉持著“我窮我驕傲”的落后思想,想的不是如何自救,而是想坐享其成。另外,如今農村的“空心化”嚴重,勞動力嚴重缺乏,許多老百姓實屬“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扶貧方式毫無章法。俗話說,授予魚不如授予漁,為貧困村引進產業毫無疑問將是一勞永逸的脫貧辦法。可是筆者所見,許多貧困村發展的產業千篇一律,由政府統一采購樹苗,老百姓自行種植,完全忽略了每一處的土壤和山勢區別、老百姓的種植習慣等因素,這樣“強行”塑造的產業成功幾率無疑令人擔憂。
三是技術指導相對缺失。為了脫貧,貧困村往往引進新產業,作為留守在家的老人面對“新品種”,種植難度可想而知。筆者所見一處產業示范村,大面積種植柑橘,通過“攏土”的方式進行培種,可是政府一心想為百姓創收,為快速成規模,統一機械操作,完全忽略了山梯高低應該適度調整攏土高度,部分水土流失嚴重之地應改變攏土方向等因素。這樣“拔苗助長”的后果無疑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攏土太高不利于間種增收,后期種植技術無人保障等等都將影響脫貧質量。
以上現象,筆者猜想絕不是個案,值得引起關注!扶貧,是黨中央改善民生的一項大事,絕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假意應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地方政府絕不要為了脫貧而脫貧,確因實際困難無法脫貧的可適當延期。對于干部,數據脫貧絕不是目標,真正的目標是百姓洋溢的笑臉;對于地方政府,通過扶貧驗收絕不是目標,真正的目標是實實在在助農增收。對此,我們也應希望,中央號召全面脫貧,要為農村大量增設基礎設施,要引起產業支撐,那么必須要為地方政府保障財力,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脫貧沒有資金的絕對保障,那么無疑似一句空話,無法落地。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