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機關黨員干部“走基層”活動不斷升溫。當前,機關黨員干部“走基層”是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途徑,是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方式,是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
但從以往“走基層”中不妨有給錢給物治“外傷”、輕強根固本練“內功”的現象。集中表現為遇到問題往往采取“補窟窿”的辦法,“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效果不顯著,群眾認可度大大降低;有的追求政績,熱衷于做 “快餐”,求“速效”,搞“景點”項目,把精力放在“裝潢門面”上,對那些長期管用而一時難以明顯見效的基礎性工作卻不夠重視。沒有真正走進百姓的心。結果往往是 “外觀好看,內亂不斷”,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冒出來了,按下葫蘆又起瓢。
因此,在新一輪機關黨員干部“走基層”活動中,要按照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的“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新要求,防止形式主義作風抬頭,真正走進百姓的心間。那么,如何才能在走基層中走進百姓心呢?
一是要切忌“浮光掠影”。“知政失者在草野。”“走基層”,需要俯下身、沉下心。我們經常聽到有干部深入群眾聽不到真話、實話、普通群眾的話,表面上看是基層干部群眾不想說、不愿說、不敢說,最本質問題還是走基層的干部浮光掠影致使閉目塞聽,所以難以發現作風疏漏,更難以解決好那些突出、緊迫的問題。干部“走基層”一定要帶著親民、近民、敬民的感情,想群眾之所想,盼群眾之所盼,急群眾之所急,切忌“浮”在表面上,“沉”不到底上,浮光掠影,只停留在“皮”上。
二是要切忌“敷衍群眾”。黨的根基扎根于人民,植入群眾,群眾的力量是黨執政資源的基礎。“走基層”切忌“敷衍群眾”,要做到“眼里、嘴里、手里、兜里”有群眾,眼里有群眾,就是尊重群眾、高看群眾的力量,細看群眾的冷暖,深看群眾訴求;嘴里有群眾,就是要吃群眾的苦、說群眾話、說話為群眾;手里有群眾,就是要真抓實干、敢抓敢干、巧抓巧干;兜里有群眾,就是要在兜里裝“愛心”、裝“民情”、裝“群策”,才不會辜負組織期望、群眾信任。
三是要切忌“空話官話”。聽真話、實話、普通群眾的話,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工作落實。“走基層”要切忌“空話”“官話”,要真正走下去,深進去,善于和樂于拉家常,說群眾常說的話、愿意聽的話、聽得懂的話,多說貼心話,力戒官話、大話、套話、空話,才能換來群眾的心里話,才能真正與群眾建立感情,掌握民情、了解民生,體驗民苦,錘煉作風。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干部體察民情、了解民意、聯系群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錘煉干部作風、樹立群眾觀念,增強干部素質的最有效途徑。目前,全社會對基層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基層的基礎設施不斷建立起來,環境不斷改善,基層缺的是思想、缺的是經驗、缺的是點子,給思想、給經驗、給服務比什么都重要。
為此,機關黨員干部“走基層”時,必須要練好“內功”, 當真下下功夫,傳授好的“功夫”給基層。一要真當調研員,著力分析、研究和解決基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約因素及如何發揮作用等問題。站在大局的高度提出建設性意見,為領導決策提供有效依據。每名下基層干部在下去之前都確立了適合崗位特點的課題,提前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項準備,認真開展社情民意調查,進行深入地探討交流,幫助基層找出制約本單位發展的關鍵點。二要真當小學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堅持把基層作為成長的搖籃,特別是把基層工作經歷作為年輕干部的必修課。向基層群眾這本“教科書”學,把基層好的精神、好的作風和好的經驗帶回來,從中汲取不斷進步的營養。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的成長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做群眾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 這是一條寶貴的經驗,在機關干部“走基層”中,道理也如此。“走基層”的干部要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群眾當中,懷著真情,揣著感情,傾聽群眾心聲,做實群眾工作,樹立公仆形象,這樣群眾才會豎起大拇指,才會真正的感激我們的干部、我們的黨!
(作者系攀枝花市委黨校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