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自治區于今年9月啟動了全區脫貧攻堅交叉檢查工作,各旗縣抽出20人左右的檢查組,對貧困旗縣進行交叉檢查。在半年時間內,這個旗除了要接受2次全區“大檢”,還要接受專項審計、巡視、盟市抽查3次“小檢”。開展檢查評比的初衷是為了推動工作,但次數過于頻繁、操作與實際脫節、問責壓力過大,扶貧檢查在基層走了形、變了味。(人民網 12月6日)
前不久,曾報道過一則事例:一位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吐槽,扶貧工作中,各類登記表、調查表、明細表、記錄表雪片般飛來,“5+2”“白加黑”都難招架,最多時一天就填了48份。大量時間、精力耗在紙面上,要為村里做點實事,反倒只能擠時間。最后被譽為“表格扶貧”。
這不,又一則扶貧為了迎接檢查,內蒙古自治區一個旗上下氣氛緊張,害怕排在后五名,被上級領導直接問責,而各顯神通“上手段”,讓互相檢查變“互相拆臺”新聞。更為大跌眼鏡的是,一次“迎檢”花掉20萬,無效評比勞民傷財。扶貧為了“迎檢”注定會“拆臺”。
就事論事,扶貧本是件十分具體、客觀的工作。同一地區,貧困類型都會各有迥異,發展什么、怎么發展,效果如何、前景怎樣,都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評估、審慎決策。因村因戶幫扶,如何培育內生動力,對貧困戶幫在點上、扶到根上,引導農戶主動參與扶貧等等如是,都是實打實的下功夫,來不得半點虛假。
但為讓貧困戶記住干部名字,以“你說認識我,我就幫你搭牛棚”要挾;為得到群眾滿意度測評,連夜給需要入戶的貧困戶發錢“套近乎”;為了提高自己分數,打聽別的旗縣分數想辦法“惡補”等。最終落腳點卻是為了“迎檢”、是為了排名。在評比結果問責的巨大壓力下,把精力用在扶貧“虛功”上,反而少有時間為貧困戶解難。試問,如此“虛功”誰之過?
精準脫貧需要檢查,亦需要亮點,需要接地氣、能示范、可復制的點。正如一些基層干部呼吁,脫貧攻堅要高壓也需減負,要問責也需激勵。“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為求光鮮的外表“假扶貧”,數字上的追趕達標、爭先恐后;等待觀望,思想上的消極應對、瞻前顧后;避重就輕,決策上的簡單草率、挑肥揀瘦;或是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威逼利誘。博得的是自欺欺人,丟失的是民心和公信力。對于這些不良傾向,必須及時引起重視,及時糾偏。
脫沒脫貧,最終要群眾認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合理加快群眾脫貧的步伐,要靠精準扶貧。只有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做好進度安排、責任分解等工作,才能使脫貧攻堅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而衡量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的關鍵不應是追趕脫貧時間、攀比脫貧數字,不是半年要評比5次,一次迎檢花20萬。是堅持腳踏實地、立足農村實際、掌握貧困實情、講求脫貧實效,
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已經吹響,各地都設定了時間表。避免“花架子”,才能找到“金點子”,避免為“迎檢”,才不會被“拆臺”,避免脫貧少“虛功”,才會添“動力”。愿監督能一竿子插到底,打破扶貧檢查常規套路,“大檢”“小檢”可以有,但尤需掌握實情、精準把脈,把專項審計、巡視作為黨員干部推動精準扶貧取得成效緊迫感,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多些雪中送炭,多些“精準發力”,確保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