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實現同步小康最艱巨的省份之一。通過統籌推進精準扶貧,花茂村實現了田園風光、紅色文化、陶藝文化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整個貴州,也正在舉全省之力打一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全省紀檢監察干部認真落實中央和中央紀委要求,積極投身這場攻堅戰中,持續深入到一線、到群眾中去,切實扛起監督執紀問責之責。(8月8日 中央紀委監察網)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對扶貧工作也格外關注,切實履行領導職責。但這個扶貧工作的隊伍中出現了一些打著扶貧的旗幟,利用職務之便,虛報扶貧資金或是貪污低保補助款等,損害了黨員干部的形象,辜負了人民的信任與期待,影響了扶貧工作進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拖了后腿”。當前,仍有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等待脫貧,扶貧工作時間緊、難度大、任務重。但是,對貧困人口來說可謂是“救命錢”的扶貧款在一些基層干部眼里卻成了“唐僧肉”,誰都想吃上一口,導致扶貧領域的腐敗現象屢見不鮮。扶貧資金本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然而一些基層干部卻在這些資金上動手腳。從近年來查辦的情況看,這些案件大多發生在基層組織和鄉鎮機構,涉案資金大多為10萬元以下,其中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的較多。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狀況有如下原因。
一、扶貧領域工作干部廉潔紀律意識不強
目前農村推行精準扶貧工作缺乏專門技術人才和專業隊伍的支持,基層干部“一家獨大”主導局面普遍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該領域內的干部缺乏有效監管,個人廉潔紀律意識不強,道德約束力下降,放縱思淫欲,投機心理橫行?;鶎痈刹孔陨矸o意識相對淡薄,加之反腐機構普遍存在查處時間長、懲處彈性較大的、查處范圍通常不及鄉村等問題,所以心存僥幸的干部官員屢屢觸碰法律底線。
二、扶貧開發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如今的精準扶貧有空前規模的資金投入,扶貧款物的來源和渠道也由單一的財政撥款到多方出資,涉及扶貧款的整個流程中所涉及的部門較廣,工作量大且復雜瑣碎,責任難以量化分割,扶貧資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與此同時,扶貧資金的分配使用權大多都集中在職能部門,劃撥涉及各地市縣、鄉鎮、村的所有困難群眾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太規范的地方。
三、扶貧監管都察機制不健全
在鄉鎮和農村信息閉塞、法制基礎不牢固的情況之下,國家監督似乎是唯一的監管渠道,然而,這樣的監督機制并不能杜絕基層官員采取“欺上瞞下”手段非法獲取利益。缺少多渠道的監管渠道注定會滋生貪污腐敗。
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成敗系于精準。針對扶貧腐敗,除了態度上的零容忍,更需要體制機制層面上的零失察。要讓一些低收入群體和偏遠地區群眾切實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讓廣大群眾對經濟發展有更多的獲得感,這些都需要責任落實機制到位、保障監督機制完善。因此,要嚴懲扶貧開發領域腐敗問題,加強干部的廉潔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從嚴懲治,構建不愿腐、不敢腐的制度,切實增強扶貧開發領域干部職工認識到自身工作對貧困百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這些從事扶貧開發工作干部職工的權利關在籠子里,用制度管權、用權,讓每一筆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真正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