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之源當了特邀法官?”“去年年底當的,前段還上了電視。”盛夏暑氣逼人,樟樹下涼風習習。水南村幾名婦女坐在樹蔭下的橋欄邊納涼,有的和路過的法官攀談起來。(7月16日新華社)
讓農民當“特邀法官”是因時制宜的創新舉措。司法工作的神圣使命就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安定健康環境,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保駕護航。但是司法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員額制”改革背景下,辦案法官人數減少,司法資源有限,限制司法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群眾法治意識欠缺、農村宗族觀念根深蒂固,特別是一些邊遠貧困地區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欠發達,讓案件的復雜性、高發性矛盾突出,導致訴訟成本高、案件送達難、執行難。在這種背景下,聘請部分有一定司法意識、知識和相關工作經驗的農民當“特邀法官”,開展協助送達、協助調解、協助執行、委托送達和委托調解工作,也算是因時制宜的實踐探索,將有利于增強司法能力,延伸司法服務,既節約了司法資源,又提高了司法效率。
讓農民當“特邀法官”體現以人為本的司法精神。雖然目前我國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但農村戶籍的人口仍占大多數,是司法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但長期以來,農村司法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問題復雜、形勢嚴峻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一方面,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突出,農村司法機構力量薄弱,很多農民法治意識不強,矛盾糾紛較突出,存在很多積案;另一方面,大量外出務工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強,甚至不知道如何尋求司法援助。“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僅是黨的群眾工作法,也是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方法。從農民中招聘“特邀法官”,正是對“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生動實踐。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緊緊依靠基層群眾,增強基層群眾自治能力,增強群眾民主法治意識、主動維權意識和守法自律意識。
農民當上“特邀法官”彰顯司法進步?;A不牢,地動山搖。基層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所在,是黨的執政根基所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不只是司法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迫在眉睫的民生工程。一直以來,基層群眾的各類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突出,凸顯基層法治面臨的嚴峻挑戰。從農民中選聘德高望重之人為“特邀法官”,并對其進行結對輔導培訓,使其成為司法力量在群眾中的“神經末梢”,彌補了基層司法工作和群眾自治之間的縫隙,既提升了基層司法工作的覆蓋率和滲透性,又增強了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參與性。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