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概念最早由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2012年11月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發言時提出,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互聯網+”的概念在不久后得到了快速傳播和廣泛使用,可見,這個概念提得好。
“互聯網+”標志著中國信息化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此前的發展階段中,主要以互聯網的普及為主,重點解決互聯網的可及性問題,當然,局部也開始有一些應用,但與“互聯網+”發展階段相比,這些應用還是很淺層很有限。2006—2010年這五年間,是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增長最快的時期,互聯網普及率每年上升五六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底,全國網民規模達到7.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53.2%,這是個人層面的數據,如果從家庭的角度看,只要一個家庭成員有對接互聯網,我們就算這個家庭是互聯網化的家庭,那么,90%以上的中國家庭,甚至幾乎是所有家庭,都已經互聯網化了。當互聯網普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由于有足夠多的人使用互聯網,那么,互聯網的各種相關成果就會進入到一個加速應用的階段,從而對我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深刻的影響,這樣的一個發展階段,我們現在稱之為“互聯網+”發展階段。
“互聯網+”的“+”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解釋為“應用于”、“融合于”、“內嵌于”,都可以。加什么?主要有兩個角度:一個是產業角度,比如“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教育”、“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旅游”、“互聯網+醫療”等等;另一個是產業鏈角度,比如“互聯網+采購”、“互聯網+生產”、“互聯網+管理”、“互聯網+運輸”、“互聯網+營銷”等等。
什么是“互聯網+農業”呢?
簡單通俗地說,就是用互聯網去改變農業!當然,這種改變將是全方位的,并且是深刻的。“全方位”是指農業的農資采購、生產經營、產品流通、休閑農業、農業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都將受到互聯網的影響,“深刻”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整套信息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以及帶來的績效將是顯著的。當然,由于中國“互聯網+”發展階段才剛剛啟動,加上農業的產業特性,互聯網對農業的改變和影響尚未呈現十分顯著和廣泛的成效,還需要持續的探索與實踐。
“互聯網+”是發展的潮流和方向
“互聯網+”是發展的潮流和方向,這一點是不容爭辯的。既是大勢所趨,就要積極主動擁抱互聯網新經濟(這句話不是針對每個微觀主體而言的)。目前中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面臨標準化、品牌化、冷鏈物流、運營人才等方面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時間、耐心和智慧,需要有一批熱愛農業、專注于農業,既懂農業又懂互聯網還懂管理的新農人(包括團隊)。現在有很多不懂農業和互聯網的人投資到“互聯網+農業”的領域中來,這無所謂好與不好,關鍵是不懂的人能夠變懂了,或者能夠與懂的人有機結合,形成優勢互補。一切都在改變與被改變之中,故事不斷書寫,讓我們共同期待著一個被互聯網改變了的更加美好的未來農業。
作者簡介:曾億武,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訪問學者,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阿里活水計劃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與農村電子商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現代農業與農業投資研究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