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樣搞美麗鄉村,就別再玩鄉村旅游
美麗鄉村未必能搞鄉村旅游;但能搞鄉村旅游的地方,基本符合美麗鄉村的條件。
“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我只所以說是概念,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真正符合這兩個概念、得以落地實施、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或社會效應的完美案例
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概念上討論這兩個國家方略,或者說是兩大工程。美麗鄉村和鄉村旅游的初衷和目的均不同: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顯然是想讓農村人過上城里人比較舒適、富足、現代的生活;而鄉村旅游則恰恰相反,其本質上是想讓城里人暫時脫離喧囂、污染、糟糕的城市環境,到鄉村享受寧靜、閑適、純凈、自然的生活,提高生命質量
故從常規考量,其建設開發途徑必須是有所區別的。但從城鄉一體化來講,二者又是并行不悖的,我只講一句話便足以證明這一點,那就是:美麗鄉村未必能搞鄉村旅游;但能搞鄉村旅游的地方,基本符合美麗鄉村的條件。
“美麗鄉村”脫胎于“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是“十八大”提出的概念。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美麗中國”被納入“十三五”規劃,強調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明確提出:只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五位一體”理念。
請注意,這其中包括文化和生態建設,尤其是“生態文明” 建設很快上升為一種執政理念。
要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美麗鄉村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沿著這一思路,習近平于2013年7月提出: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是要給鄉親們造福,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說“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層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
請注意,這里又提出了一個“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按照“五位一體”建設目標,當然是在解決好溫飽,即生存問題后,進一步解決生態、生產、生活,乃至生命質量問題,這里暗含著一個“五生”概念。
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旨是讓農村人過上城里人一樣的舒適幸福的生活,但生產必須是予以考慮的。而我在下面論及的鄉村旅游問題則恰恰相反,鄉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讓城里人擺脫城市糟糕的環境,短暫在鄉村休閑和生活,亦即旅居,解決的是生活與生命質量問題,當然可能還有文創類的生產。
我之所以摘出了“文化”、“生態文明”、“城鄉一體化”、“五生”幾個概念,是因為在下邊我要提及,姑且撂在這兒,我們一會再接著討論。
搞“美麗鄉村”不能只搞“村容整潔”
調研發現,大部分的“美麗鄉村”工程都在搞基礎設施,當下的“美麗鄉村”建設好像成為一種形式化、制式化的東西。事實上,但凡是政策性、行政命令的事情,往往被我們搞成一場運動,而運動搞到極端,又往往形成一場浩劫。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從“五四”運動砸孔家店到文革,莫不如此。
現狀是:有的在修路鋪橋、架電線、建廁所;也有的在搞美化工作,如:栽樹、種花、建花園;個別稍先進的農村也在刷墻、彩繪。這樣的美麗鄉村唯獨忽略了文化和生態,以致于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鄉村幾千年來形成的文明得不到有效保護和傳承。這既包括物質的遺跡、遺址、遺存和遺物,也包括一些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當然也有鄉音、鄉土、鄉情和鄉禮。
美麗鄉村是一項幸福事業,“村容整潔”只是最基本、最淺顯的要求,太過于表面了。環境的本底應該是生態,當然還有足以支撐村民生活的產業,以及鄉土文化。這些因素的組合就構成了一個幸福指數的問題,據說某個世界性機構曾統計出,尼泊爾的幸福指數最高,這顯然過分夸大了文化層面的精神因素,但卻很好地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文化。
環保部披露數據也許更有幾分可信度:目前中國城市的人均能耗是農村的3倍。目前的鄉村雖然沒有城市的收入高,但農民享有城市用貨幣無法購買或成本很高的另一種福利,這就是人類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真情、健康、清潔空氣、寧靜和生態化食物等。從生態文明建設看,鄉村低成本、低消費、低能耗的幸福生活模式,恰恰是需要倡導的新生活方式。
以上這番話,也許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美麗鄉村的本質。我曾在幾個美麗鄉村試點村莊走訪,不客氣地講,不少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者們(如果說有規劃的話)是隨意的、初級的、形式上的,這種規劃對于原住民,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對于上級,那就是聽喝聲、擺樣子、應景兒的;說得苛刻一點,有的美麗鄉村建設就是為了騙取國家的政策性補貼。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美麗鄉村建設的執行者們,如果一味地上行下效、亦步亦趨,沒有點創意,不搞點文化特色,勢必又會搞出“千城一面”之外的“千村一面”。
更可恨的是,有的美麗鄉村補貼動輒千萬元,而我們的政策執行者們就這樣輕率地用在了做表面文章上,他們所做的事情,僅僅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中的第四項——村容整潔,至于“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兩大硬件,沒有產業支撐,便無從談起;對于 “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兩大軟件則更是遙不可及。
而即使滿足了這5項,也僅僅是 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時過境遷,有些要求已經不再適應。
切勿用建設美麗鄉村的方式搞旅游
當下鄉村旅游已經興起,鄉村旅居已成為未來發展方向,這既是解決城里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問題,也是為鄉村解決生產和生活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生態和文化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
上面說過,美麗鄉村和鄉村旅游的受益群體時完全不同的。農村人所喜歡的公園化、園林化、城市化的環境,恰恰是城里人不喜歡的;城里人回歸鄉村是因為鄉村有城里沒有的自然生態和傳統農業文明,城里人在追逐鄉村風景宜人,空氣清新,民風淳樸,古樸純真,安寧穩定,恬淡靜謐,原汁原味,知足簡單,形神有序,節奏舒緩的生活環境。
對于這種生態環境的描述,習大大已說得再清楚不過了。“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這種鄉愁在于:鄉村是千百年來人們耕讀生活的棲息地,寄托著鄉民居住、勞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關系與情感。鄉村真正的價值是中國文明、文化之根,古村落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密碼,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態和文明歷史。
然而,眼下的美麗鄉村建設已不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大家為了完成一個目標、一個政績,在拼命往一個模式上套。河北保定西北方向十幾公里處有個一畝泉村,原來是保定的城市水源地,現在泉水已經干涸,但此地文化沉淀厚重,南水北調工程就在村口;且交通區位和市場區位都比較理想,完全可以通過挖掘文化,結合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搞鄉村旅游,但當地非要搞美麗鄉村。即使要搞鄉村旅游,也在套用美麗鄉村的模式。這勢必造成鄉村生態與文化環境的又一次破壞。
陜西陽泉有個董家寨村,為了討當地村民喜歡,硬把千年古驛道的石板路,以及留下的深深的車轍覆蓋上了混凝土。這種情況如果再繼續惡化下去,鄉村傳統文化真的是沒有了著落,這樣的美麗鄉村建設干脆就不要談鄉村旅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旅思馬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