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商不富,無業不強。擺脫貧困的首要意義并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推動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核心是提升貧困人口的發展意識和激發其發展內生動力,關鍵在于降低貧困人口發展過程中的基礎薄弱、能力不足、經營虧損等諸多風險,解決之策則是“通過努力獲取信息以尋求比他人更多的獲利機會”“信息的最大化滿足以消減發展風險”,加之當前“互聯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雙創”的良好發展機遇,大數據時代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跨越城鄉空間界限、聯通“三農”且能夠有效進行資源整合的電子商務扶貧模式逐步受到青睞。電子商務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朝陽產業”“綠色產業”之稱,具有“三高”“三新”特點。“三高”即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價值; “三新”即新技術、新業態、新方式。我國電子商務從2007 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網購”也已在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2014 年的全國扶貧工作會議中,已經正式將電商扶貧納入到國家扶貧的主流政策體系。電商扶貧是我國互聯網時代扶貧方式的一種創新,可用“互聯網+ 扶貧”來表示。其主要內涵是政府幫助扶貧對象通過開辦網店等電子商務的方式達到減貧、脫貧目的的一種實踐活動。電商扶貧之所以能夠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扶貧模式來對待,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互聯網環境下電商時空經濟特征可以有效破解貧困地區發展的“信息鴻溝”與“孤島效應”。區域貧困成因一般可以歸納為三類: 發展資源缺失、競爭意識不強與市場對接失當。利用電子商務可以通過較少的交易成本( 搜尋成本與物流成本) 實現個體效用最大化,社會生產時間價值大為減少,人、財、物積聚速率與規模受限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提高了交易主體靈活性的同時有助于廠商積聚客戶信息實現規模效益,最終使得“時間節約和空間跨越”水平的雙重提升,轉變傳統社會經濟系統“技術與層級”特征為“網絡與系統”。依據“梅特卡夫法則”,網絡價值以用戶數量的平方速度增長,網絡價值等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亦即當網絡節點足夠多時,網絡規模趨于無窮大,個體平均成本接近于零,有效降低了交易風險,提高了市場交易主體的針對性。同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效應,有助于通過信息傳播提高民眾發展意識,激發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電商交易時間的離散型、空間的可分性在很大程度上打亂了傳統產業生產、消費、交易的流程,實現了區域發展的“資源再聚合,生產方式再調整”,“線上線下”虛實融合,為貧困地區發展和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契機。
二是農村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主戰場,作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生產是最貼近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大市場,但卻是中國市場化程度較低的生產部門。截至2014 年底,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 5%,規模達1. 78 億。將互聯網思維與電商基因注入農業,可以助力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盤活農村市場。而電子商務的發展也進一步由產業內部向產業間滲透,推進全面創新”。電商不是單一的產業,而是多方協作的一個系統工程,核心組成是“農戶+ 網絡+ 公司+ 消費者+ 服務者”,這里的“服務者”可以表現為政府、物流企業、技術企業等多重身份且可以根據時空不同出現相互替代,充分體現了“所有的你,都讓我變得更強; 所有的我,都讓你變得更加有效”這一互聯網經濟的特征。貧困地區發展農村電商,有助于改變貧困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市場發育水平較低和優勢資源價值貶值等發展現狀,跨域空間阻隔,發揮比較優勢,利用網絡將特色種養、文化旅游等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提升市場競爭力并形成品牌,進而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改善基礎設施,增強民眾創業創新思維和提升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促進民眾脫貧致富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作者:江西農業大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新三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