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偉賓:玉米不能成為第二個大豆

[ 作者:張偉賓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15 錄入:王惠敏 ]

實行了9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取消之后,價補分離的新機制如何建立?農民收益如何保障?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上游注水過高,下游產業就沒法發展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對整個產業鏈是利好消息。”北京工商大學經濟系主任倪國華分析說,玉米價格長期處于世界“高地”,扭曲了包括玉米加工、生豬產業等市場,也對居民消費物價指數造成影響。

通過市場化改革把整個玉米產業鏈搞活之后,既擴大社會整體需求,還會把一部分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生產者擠出去,讓真正有優勢的種植戶留在市場中,這有利于提升玉米產業的競爭力。

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形成玉米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他估計,玉米種植面積的縮減情況,將會在2016年玉米季之后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趨勢。

然而,玉米價格下降,對農民收入和國家糧食安全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東北玉米跟著國際市場價格走,玉米價格可能要降到0.7-0.8元的區間。”李國祥預測,在這種情況下玉米種植戶難免要承受一部分損失。“玉米價格還得往下走。”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也持相同的判斷。

“重要的是,要給農民一個出口,讓農民有更多選擇。”李國祥提醒說,不種玉米之后種什么,要有充分考慮。同時也要防止國際價格波動、低溫自然災害等多重波動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沖擊。

而對于補貼的發放,李國祥特別強調,補貼的金額要讓農民種糧不吃虧,種糧積極性不受打擊。補貼發放方式必須認真考慮,這里面有很多復雜因素。“財政補貼的資金只能以承包地登記面積為依據進行補貼,但實際情況是,很多地方的實際種植面積遠遠超過登記面積,據東北某地反映,個別地方實際種植面積可能比登記面積超出40%。”李國祥說,種糧大戶的土地是流轉來的,有土地的不種糧,種糧的沒土地,補誰不補誰,這是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現實難題,要避免補貼發放引發矛盾。

關于補貼方式上,倪國華也指出,按面積補存在開荒地、測不準等現實問題;按產量補又難以避免出現“轉圈糧”的問題;而直接按照糧食直補的方式,雖然易操作,但是在保障種糧積極性上可能出現偏差。他提出,要綜合考慮各種補貼方式的優劣,既要防止財政走入“燒錢的悖論”,也要防止價格巨幅波動導致農民的更大損失。

“補貼太低,起不到保障農民利益的目的;補貼太高,又會成為國家財政包袱。”玉米不能成為第二個“大豆”!在王秀東看來,玉米新政之后,仍需要一攬子的配套政策措施。

“政策要有彈性,要充分考慮到東北農業生產的現實情況。東北大部分農機都是跟玉米配套的,種其他作物相關社會化服務跟不上來,農民短時間內是繞不過這個彎的。”王秀東說,對于這一問題,必須采取綜合手段,不能只看到改革的必要,而看不到現實困境。

王秀東建議,要以種植合理成本作為補貼標準,盡量保證農民種糧不虧。最好是把出路想在前面,把各種困難都考慮進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精品日本在线视频精品 | 久久99九九精品久久久久齐齐 | 亚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无 | 亚洲国产性爱第一页 | 亚洲а∨天堂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