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鄉賢話題,在整個社會引發廣泛爭論,質疑之聲、附和之聲、爭吵之聲,還有悲觀之聲等嘈雜之聲,不絕于耳。
被徹底打倒粉碎的“鄉紳”又回來了嗎?這是“鄉賢”概念再次被提出后,普通大眾的第一反應,或稱其為顧慮與擔憂。
不少輿論聲音認為,“新鄉賢”只是換了個好聽、好看的名字,實際上講的還是鄉紳。有關這一話題,在整個社會引發廣泛爭論,質疑之聲、附和之聲、諫言之聲、爭吵之聲,還有悲觀之聲,總之嘈雜之聲不絕于耳,整個社會情緒尚處在各唱各調、各行各事與各執己見的互不理解和互不諒解中。
關于鄉賢的各種輿論聲中,主要包含有五類群體:一、全國主流的媒體輿論平臺,二、各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三、各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四、廣大社會民眾,五、涉足及關注鄉村農業的各類型企業。其中各地方政府、主流媒體及部分專家緊跟國家大政方針走,基本可歸于同一陣營,表面看滿滿都是正能量。
主流媒體聲音
目前有關新鄉賢話題引發的輿論熱潮,主要可將其歸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社會輿論:泥沙俱下、眾說紛壇鄉賢輿情1:談過去、評今朝、罵政府
1、社會輿論中,不少人認知模糊,將新鄉賢和過去的鄉紳概念混為一談,甚至劃上了等號。
2、鄉紳復辟思潮喧囂塵上,鄉村自治呼聲暗流涌動,且社會認可度較高。
3、新鄉賢群體組成界定模糊,鄉村能人、鄉村帶頭人、手工匠人、新農人、返鄉創客等各類群體爭相以新鄉賢自居,寬進寬處現象普遍,整體缺乏正確、科學、規范的引導。
4、地方上對新鄉賢的經濟性目的偏重,對文化教育為主導的新鄉賢群體認可度偏低。
5、推廣新鄉賢急功近利心態嚴重,具體落地執行方面目前正處在模糊的探索中。
二、地方動態:流于形式、重面子輕里子
鄉賢輿情2:開大會、豎大旗、忙行動
2、對新鄉賢文化推進工作觀望等待、冷漠視之,工作流于形式現象較為普遍,深入人心的典型范例較少。
3、鄉村新鄉賢隊伍建設內生動力較差,缺乏孕育培養鄉賢的鄉村土壤,且對上級政府依賴心理偏重,過度依靠外來資金、資源。
4、上下組織之間及組織內部,缺少落實新鄉賢及新鄉賢文化的系統架構與具體深入推進的工作流程,大多行為屬于拍腦袋、做樣子的爭面子工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