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下旬,湖南省新化遠赴意大利參加2015年米蘭世博會,并今成功舉辦了《水土之戀,情定米蘭》紫鵲界梯田推介活動。紫鵲界梯田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傳承至今被稱為“始祖梯田”,作為中國農耕文明和稻作文明的活化石,它擁有最原始的純手工耕種方式、最原始的水稻物種基因以及最原始的山地農耕生態環境。
在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國際舞臺上,紫鵲界告訴世界,始祖梯田百年潤澤,千載不枯的神奇現象與大秀奇美的自然景觀正是源于中國農者世世代代維護生態文明、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集中彰顯。
10月24日至10月30日,紫鵲界再應米蘭世博會邀請,新化作為中國唯一城市代表返場獻演世博會閉幕式。紫鵲界依舊原生態呈現純本真出演。演員們用梅山山歌、梅山武術等藝術形式再現了紫鵲界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的勞動場景,展示遠古農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傳承農耕文化和勞動智慧的華夏文明。
在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是最大的認可。英國華人一家六口特意兩次排隊就是為了一睹紫鵲界風采;兩位旅居國外在湖南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在看完演出后內心特別的激動和感慨,說下次回到湖南一定要去看看美麗的紫鵲界!還有一名法國觀眾看完后用蹩腳的中文大聲喊出:“紫鵲界太美了,美麗中國!美麗新化!”
新發展——旅游活縣
中國有句古話: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紫鵲界梯田能代表中國旅游產業走出國門,成就中國驕傲,遠非一蹴而就。
千年新化,神奇山水。新化地處古梅山峒蠻中心地帶,是蚩尤故里,我國苗、瑤等少數民族的發祥地,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母體縣。這里以祖源崇拜為核心的巫儺文化和外來文化不斷地交流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而又個性獨特的梅山文化。古邑、古村、古部落、茶馬古道等古文化遺存眾多。
這里旅游資源豐富,“三湘明珠”大熊山森林公園、“世界溶洞極品”梅山龍宮、“梯田王國”紫鵲界梯田、“江南峽谷第一漂”油溪河漂流、“湘中千島湖”蘇溪湖……山、水、洞、田等旅游形態豐富多樣,且拿得出手的世界級、國家級寶貝俯首可得。
這里是革命老區、英雄輩出。既有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又有無產階級革命家成仿吾;既有抗日名將陳正湘,也有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
每一處山水都具有獨特的自然風貌,每一處景點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資源。但很久以來,新化山水養在深閨人難識,不可多得的奇山異水,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窮山惡水。
窮山惡水的新化在1994年成為國家級貧困縣,然而在中央和省市源源不斷的財政扶持下,并未改變新化縣的整體貧困。截至2002年,該縣人均GDP不抵全國平均的四分之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的一半,縣鄉每年財政開支的三分之二靠上級補助。
“不能再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從2002年開始,新化縣委縣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旅游活縣”的戰略轉型,拉開了“開發資源、激活旅游”的序幕。
新化縣加快旅游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得到了省、市領導的首肯和重視。在婁底市《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新化旅游被確定為婁底旅游業發展的龍頭,其中,蚩尤故里、紫鵲界梯田和梅山龍宮被確定為全市發展旅游業的主打品牌。
在決策者們的戰略部署和務實推進中,沉寂數千年的新化山水,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一場做大做強新化旅游的大戲拉開了帷幕。
新華章——百花齊放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以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從連通景區道路、修建景區停車場、創建等級景區開始;從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開始新化“發展大旅游、引領大發展”。
隨著梅山龍宮、紫鵲界梯田、大熊山等旅游景點的對外開通,新化旅游產業的品牌日趨響亮,名氣越來越大,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新化成為了他們尋奇訪幽的焦點。紫鵲界、大熊山等景區開始成為湖南旅游板塊里的一顆顆耀眼新星。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引來縣域經濟的大發展。2005年,新化縣委縣政府趁熱打鐵,乘勢而上,提出了“旅游興縣”的發展戰略。
經過數年的錘煉打造,新化成功創建國家4A景區2處,先后榮獲全國最具魅力文化旅游百強縣、湖南旅游產業發展十佳縣、湖南省旅游強縣等殊榮。梅山武術、梅山山歌、儺戲等民俗文化相繼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化旅游綜合總收入、接待游客數量每年以30%的數量“井噴”式逐年遞增。萬丈高樓平地起,新化旅游“深閨有女初長成”,并一路高歌,漸入佳境。
“新化活則湘中興,湘中興則湖南強。”自古以來,湖南的旅游北有張家界、鳳凰,南有炎陵、衡山。“湘中無旅游”令守了千年靈山秀水的湘中人汗顏。2013年5月21日下午,湖南首批9個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評選結果揭曉,新化縣從鳳凰、張家界、衡山、韶山等“強敵”中脫穎而出,以文化旅游業組第一名成功獲評,3年內獲得3億元財政支持。喜訊傳回新化,引起全城轟動,百姓爭相呼告。新化旅游迎來了新的“助推器”。
省財政每年一個億的投入,產生了強大的鯰魚效應,激活了新化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這“一池春水”。大量的民間資本投入旅游項目,形成百花爭鳴的盛況。新化干群推動“旅游立縣,建設文化旅游強縣”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新化干群同心同德為旅游發展拼搏的激情下,縣委、縣政府確定了“旅游立縣”戰略,提出了以“天下梅山、蚩尤故里”為主題,以“全民興旅、全業融合、全景梅山”為內核的產業發展舉措。新化開始由旅游資源大縣向旅游強縣奮力追趕、看齊。
從最初的“旅游活縣”到2005年的“旅游興縣”,再到“十二五”規劃中的“旅游立縣”,一字之改,確立的是新化旅游產業的全新定位,建立的是產業融合的全新體系,樹立的是縣域開放的全新形象。自此,新化旅游蓬勃發展,異彩呈紛,長期由“東一線、西一片”支撐的湖南旅游版圖上又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中一帶”。
在新化縣委、縣政府大做文化與旅游結合文章下,中央七套鄉土欄目、十套探索與發現欄目、“味道”欄目相繼走進了新化這片神奇、神秘、神韻的土地,拍攝了一系列有關梅山文化、梅山武術、梅山儺戲、山歌和梅山飲食等專題,全面對外展示了新化文化旅游的輝煌成果。2014年,香港《文匯報》組織美洲、澳洲、亞洲等主要海外華文媒體走進新化,解讀新化文化旅游,為新化旅游從深閨走向前臺,走向世界拉開了重要一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紫鵲界、大熊山和梅山龍宮的精品旅游發展如火如荼之時,原生態的鄉村旅游方興未艾,展現出無限生機與活力。吉慶厚皮嶺的李花、奉家的古桃花源、槎溪樂柏村的桃花……以“不開發式發展”的原生態旅游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年四季都有著不同的看點。地里種的、山上栽的、欄里養的、水里游的,均是風景,都會給游人帶來美好的期盼和遐念,供游客以豐富多彩的個性選擇。
新印象——美麗新化
過去,一提起新化,在外人眼里,首先想到的是窮山惡水,是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貧窮落后、封閉保守的偏遠山區,新化人也被誤認為是習武好斗、橫不講理的“梅山蠻子”。
而新化的旅游景點,80%分布在交通不便、貧窮落后的大山里,那里正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因此,加快旅游資源開發,不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如今,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拉動了新化的交通運輸業跨越式發展,即將建設的新化機場,在縣內設站的滬昆高鐵,以及婁懷、龍武、湄瑯三條高速公路,都是新化為發展旅游而成功爭取到的重點項目。
路通了,游客的數量上來了。以前在紫鵲界世代務農的村民,見游客越來越多,紛紛將自家農房改建成農家樂。永幸農家樂的羅鐵平,以前是農閑務工,農忙務農,一年收入不到2萬元。在2007年,他花了3萬元將自家農房改建成農家樂,生意興旺起來,一年收入至少20萬。如今他又投入300萬元,擴大規模。周圍更多的人看到示范效應,也紛紛跟進。現在,在紫鵲界、油溪鄉,部分村民靠著旅游,開餐館、賣特產、搞運輸成了小康之家。
一業興,百業旺。見到家鄉發展的越來越好,外出的村民紛紛回家,偏遠山村成了景點,貧困農民成了旅游從業者,棄之不用的“土坷垃”也變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新化百姓富了,是因為擁有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化優美的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新化人民世世代代共同維護的成果,同時也是新化發展的優勢資源。新化發展大旅游,是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過度開發破壞掉,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是要把生態美與百姓富有機和諧在一起,是要把祖宗留下的青山綠水和一座美麗新化留給梅山子孫后代。
在天門鄉,為更好的維持原生態旅游,該鄉開展“禁漁、禁獵、禁伐”行動,切實保護好地方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在水車鎮,對老百姓在何處建房,建什么房子,政府出臺相應的規劃方案,并成立專門的保護監管和聯審隊伍,同時依據城鎮民居建筑風貌規劃對景區及全鎮重要路段的民居進行統一風貌改造;在上梅鎮,古街核心區還將恢復修建東、南、西、北四大城門,街道恢復青石板路面鋪裝,供電、通訊等十種網線全部入地,臨街門店按清末民初風味進行風貌改造……
一座望得見山、看的見水,有自己獨特梅山文化底蘊的美麗新化,不再是對詩意棲居的奢想,而是悅享自然的真實寫照。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新化縣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如今,有著農耕文化傳統的梅山人對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參與度開始越來越高,氛圍越來越濃厚,熱情越來越高漲,一幅“旅游立縣、全民興旅、全業融合、全景梅山”的文化旅游大發展畫卷正在這片古老神秘的大地上漸次鋪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化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