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川省的調研
農業社會化服務特別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基礎支撐,對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促進現代農業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圍繞這一問題,我們到四川德陽中江縣和廣漢市、綿陽三臺縣和江油市等地進行了專題調研。
農業大縣對生產性服務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從調研情況看,廣大干部群眾普遍認識到了當前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補上農業生產性服務這個短腿。
第一,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亟需農業生產性服務助力破解。我們調研的幾個縣都是人口大縣和勞務輸出大縣,其中中江縣、三臺縣人口達143萬和147萬,常年外出務工人數為47萬和40萬,分別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5%和53%,且輸出的大部分是青壯年勞力。由于勞動力大量外出,一些丘陵地區農戶無力耕種承包地,綿陽市兩季都撂荒的耕地占10%以上,當地老百姓對代耕、全托、半托服務的需求尤為迫切。
第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亟需農業生產性服務拓展空間。這幾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雖然不多,但雇人成本和租地成本越來越高;農民外出打工收入雖有增加,但受實體經濟不振影響出現了外出農民工回流態勢,農業大縣農民增收面臨很大壓力。中江縣2014年糧食總產達77.1萬噸,居德陽第一、四川第二,但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萬元左右,比德陽市平均水平還低1000元以上。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從農業內部挖潛增收是條好路子。如,中江縣金穗源糧食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機耕機插機收、統防統治等服務,僅小麥機耕一項,合作社每畝有80元收入,同時為農戶節省220元成本;農忙時節合作社還會雇40多名農機手、植保員,農機手日工資已從2013年的120元上漲到今年的200元,漲幅達66.7%;部分合作社成員帶農機入社,年底還能享受分紅。
第三,農業整體競爭力不強,亟需農業生產性服務支撐提升。綿陽江油市農民人均耕地僅0.94畝,雖有為數不少的家庭農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但農業生產經營總體仍是“小而全”、“小而散”,市場上大路貨、初級產品居多,還沒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2014年全市勞均農業增加值僅為1.72萬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3,與大縣的地位很不相稱,亟需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建立健全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提高農業附加值和競爭力。
農業大縣發展生產性服務已有的好做法值得推廣
第一,引導服務需求。政府的作用重在引導示范,補市場化服務的薄弱環節、補生產性服務的短板,等市場成熟了就退出。具體到實踐中,廣漢市整合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及其他資金680萬元,將農業生產性服務細分為水稻機插秧、水稻統防統治、水稻收獲烘干、蔬菜工廠化育苗、蔬菜產后預處理、油菜機播機收、小麥開溝排灌等7個作業包,對中標服務組織按作業面積進行補貼,目前正在考慮調整作業包內容,將農民亟需的秸稈收集和還田服務也納入補貼范圍。
第二,培育服務主體。除發展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和經營性服務組織外,各地還培育了一批以自我服務為主的服務組織,形成了多元化服務格局。中江縣農技推廣部門是傳統的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縣鄉兩級共有農技推廣機構51個、工作人員1534人,主要從事農作物主導品種、先進新型栽培技術推廣應用,2014年全縣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個百分點。三臺縣臺沃公司是典型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公司年產配方肥16.3萬噸,在鄉鎮自建自有7000多個科技服務網點,推行“四個一”服務模式:一袋子肥料即通過測土配方為農民提供專用肥料,不用買多種肥;一站式供肥即連鎖直銷,減少肥料銷售中間環節,不搞層層批發;一體化服務即以配方肥為核心,并提供種子、育秧、植保等綜合性服務;一塊小市場即在農村建立精細化服務團隊,每人服務1~3個村。江油市蜀嶺聯合社是自我服務型組織的代表。聯合社由11家生豬養殖、蔬菜和中藥材種植的合作社入股組建,通過代銷、高于市場價收購等方式收集合作社產品,統一檢測、統一分選加工、統一商標、統一銷售。
第三,強化服務基礎。有產業、有基礎,才能有服務體系。廣漢市整合涉農資金5億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2.5萬畝,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2.18萬畝集中連片水稻生產基地,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
第四,完善服務機制。前幾年,綿陽游仙區太平鄉常年外出農民工占勞動力總數的65%,全鄉撂荒土地達5300多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4%。為解決這一問題,去年鄉農業服務中心牽頭組織全鄉種糧大戶組建了土地托管中心,采取農民把承包地交給托管中心,中心向農民支付保底價,并在糧食收獲后按一定比例與農民分紅的全托方式,以及托管中心為農民提供農資、農機作業、技術、銷售等服務,農民支付服務費,種田收益全部歸農民所有的半托方式,為農戶提供服務。
從這些探索實踐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點認識:其一,生產性服務業與其他產業一樣,根本動力是市場需求。其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和基本條件是重要前提。其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多元共存、融合互促是基本格局。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應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
調研中發現,盡管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也有了一定發展,但總體上仍處于初期階段,還沒有形成覆蓋全程、便捷高效的完整體系。特別是農業生產經營中還有些關鍵環節的服務仍很薄弱,亟待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來破解。
第一,糧食烘干。當被問起當前發展中有什么突出困難時,金穗源糧食合作社理事長常濤脫口而出:“打的糧食沒地方曬,附近也沒烘干機,去年只好拉到20多里外的農貿市場和學校去晾曬,500多噸稻谷光人工費和車費就花了3萬多塊。”我們調查的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也都集中反映了這一問題。一方面,種植幾十畝、上百畝糧食的大戶或合作社購買烘干機投入較大(日處理15噸售價在20萬元左右),又需要場地,自己買不劃算,更希望接受社會化服務;另一方面,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并沒有這方面業務,經營性服務組織如果自己購買烘干機,由于糧食收獲時間集中,收獲季節只用開工十幾、二十天,閑置率比較高,回收成本較慢,也不愿開展這方面服務。
第二,蔬菜保鮮。中江縣響水河韭菜合作社理事長說:“合作社現在只是幫農戶把韭菜賣出去,但因為沒有保鮮條件,韭菜早上能賣2塊,晚上就只能賣8毛,遇上大規模集中上市價錢會更低。目前最大的愿望是能有冷藏運輸車、冷庫和真空包裝設備。”這一問題在當地相當普遍。
第三,品牌推廣。廣漢市種糧大戶黃明水說:“現在前端服務已經比較好了,但糧食沒品牌,價格上不去,不能體現優質優價,希望政府能在這方面提供幫助。”不僅糧食需要提高品牌附加值,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更需要打造品牌。
第四,市場信息。綿陽市農業局陳修福反映,在蔬菜、生豬等產品的市場信息服務方面,現在還比較欠缺,養豬戶知道“市場好了不要趕,市場不好不要懶”,但到底什么時候該趕、什么時候該懶,根本判斷不準。
第五,山區丘區農機作業。我們在丘陵地區的公路兩側看到,不少小塊的坡地都種上了玉米,在這樣的地塊上開展農機作業,只能使用小型機械。綿陽市農技站劉如東介紹,綿陽市山區丘區耕地面積占81.4%,地塊小而散、平整程度低,一般發展小麥、玉米等旱作農業,需要“爬坡上坎”,更歡迎輕便、小型農機服務,但目前這些都很缺乏。
第六,蔬菜水果統防統治。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統防統治相對發展得比較緩慢。蔬菜水果作為使用農藥的主要作物,應成為專業化防治的重點,但由于品種的多樣性和病蟲害的復雜性等原因,開展這方面技術服務的門檻比較高、風險也比較大,造成專業服務組織還不多,服務發展得還很不夠。
綜合以上情況,當前及今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重點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產性服務業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后環節。二是針對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提供差異化服務。三是重點為兼業農戶提供基礎型服務、為專業農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增值型服務。
政府在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中應有所作為
結合全國面上和調研情況看,目前我國發達地區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健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政府針對不同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特點,發揮引導和杠桿作用,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信息化發展、品牌培育、市場營銷等方面有所作為,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同時也要秉持有限政府、有限責任理念,科學合理作為、不包辦代替,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為市場化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
第一,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從四川情況看,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已成為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的力度,著力加強機耕道、農機場庫棚等農機配套設施建設,做到農機能下田、能上路,田網有渠有水、能灌能排,為開展生產性服務打牢基礎。
第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農業的生產經營和服務,“命門”都是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不僅是部門戰略、行業戰略,更應上升為國家人才戰略。各級政府要依托已有的人才培育工程和項目,探索設立就業創業基金,鼓勵和吸引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等,積極投身農業生產經營特別是現代農業服務業這一創業創新的廣闊“藍海”。
第三,改善服務裝備條件。現在耕地、播種、插秧、收獲等環節的機械發展較為迅速,但施肥、噴藥、修剪等田管機械發展較為緩慢,今后農機購置補貼應更多向田管機械傾斜,以機械和服務有機融合促進施肥施藥的精準化,更好地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
第四,加大關鍵服務環節支持力度。搞服務就要“最初靠政府、最終靠市場”。對于一些公益性較強、覆蓋面較廣、農戶亟需,但收益相對較低的關鍵服務環節,比如統一供種、集中育供秧、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糧食倉儲烘干、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蔬菜冷藏保鮮等,要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直接補貼、無償提供等多種方式,集中力量加大支持。
第五,有效發揮金融支撐作用。要針對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不同需求,制定差異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撬動作用,加快融資性農業擔保體系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抵押物,大力發展信用貸款。探索成立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共同出資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基金,為社會化服務組織融資提供支持。提高開展全程托管生產性服務主體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標準和賠付額度,擴大交強險、第三者責任險等對農業機械的覆蓋范圍,強化對服務主體的風險保障。
第六,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要像支持農業機械化一樣支持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大對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要加強與相關信息服務、網絡服務運營商合作,抓緊開發推廣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應用軟件和信息共享平臺,研究發布針對性強、有影響力的市場信息,以互聯網思維和手段,促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有效對接,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當前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建議
結合調研情況,經過認真思考,我們認為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選擇,規模經營是基本方向。但規模經營在我國的實踐路徑有兩種選擇,其一是在務工機會較多、勞動力完全脫離農業的城市郊區和發達地區農村,可以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讓新型經營主體進入,通過生產的規模化經營來解決“誰來種地”的難題,提升農業競爭力;其二是在青壯年勞力大量外出,但留守老人和婦女仍有時間和意愿務農,卻又無力干、干不好的廣大農區,更加需要托管、半托管的社會化服務,更加需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通過服務的規模化經營來解決“地怎么種好”的問題,幫助農戶發展生產、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對前種規模經營方式已有專門文件和政策,下一步要將政策重點聚焦后者,要圍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發展現代農業,著力解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本文系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的“關于農業大縣如何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專題調研報告,發表時有刪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第2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