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于受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必須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盡快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推動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一、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必然要求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國家工業化,國家實行以農補工政策,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農民被排斥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之外,城鄉二元體制逐步形成并不斷強化。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分隔逐步被打破,城鄉聯系顯著增強,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實施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業生產實行直接補貼,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邁出重大步伐。近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按照黨的十八大的戰略部署,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加大公共資源向“三農”配置的力度,加快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農業基礎地位顯著加強,農村社會事業明顯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明顯縮小,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上邁出重要步伐,取得重大進展。經過努力,作為公共資源核心部分的公共財政,其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擴大,從純公共產品逐步向準公共產品延伸,已基本改變了“農民的事農民自己辦”的格局。但相比城市而言,公共資源對農村的覆蓋范圍和支持力度還不夠,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發展對各種公共產品的實際需要,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制、社會保障制度等仍帶有明顯的二元特點,城鄉居民仍屬于身份不同的社會群體,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所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F在,我國正處在加速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時期,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之舉,必須繼續把“三農”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持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健全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機制,推動公共資源對“三農”實現全方位覆蓋。
(二)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糧食連年增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質的飛躍,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多年高于城鎮居民,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預計到“十二五”期末,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將穩定降至40%以下,標志著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整體上開始走向寬裕。但應清醒地看到,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遠未達到理想的程度。雖然長期困擾國民經濟發展的農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緩解了,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綜合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的矛盾仍很突出;雖然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中西部一些省區貧困群體規模仍然較大、貧困程度較深,城鄉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保障方面的歷史欠賬還很多,農村環境臟亂差的面貌還沒有根本性改觀?,F在,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五年多時間了,如果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還有不少地區農村山河依舊、長期落后,那樣的全面小康社會就是不完整的,成色是不足的。如果是那樣,必然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必須加快補齊農村這塊“短板”,決不能把農民落下,決不能讓農村掉隊,決不能一頭是發達的工業和繁榮的城市,另一頭是凋敝的農業和荒蕪的農村。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必須將更多公共資源配置到農村,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松勁,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促進農村形成良性發展機制,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全面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三)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撐。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使之相輔相成、互促共進,促進城鄉經濟社會高度融合、共同繁榮。適應我國城鄉結構這一大棋局的變動,一方面,必須加大公共資源對農村的配置力度,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村的產業能留人,讓農村的環境能留人,讓留在農村的人口能夠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必須改變長期以來以戶籍人口為依據配置公共資源的體制機制,將更多的公共資源配置到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近年來,一些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常住人口規模在相對較短時期內急劇膨脹,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各類公共設施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與常住人口的增長速度不匹配,造成公共服務供給出現脫節,無法做到對外來常住人口均等覆蓋。如果在同一個城市里有大量常住人口不能享受與其他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必然會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穩定和發展。因此,必須切實改善這些城鎮的公共服務條件,加快消除進城農民與當地戶籍人口的“二元結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同城同待遇,讓大多數進城農民工在就業居住地穩定下來,逐步融入城市,避免在城市周邊形成大量的貧民窟,造成城市畸形發展。
總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具備了統籌城鄉發展和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均衡配置的物質基礎。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深刻領會和全面把握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大意義,加快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二、努力在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
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決策、投入、建設和運行管護機制,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管護和運營。
(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一是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統籌開展農房抗震改造。支持農村山、水、田、林、路及小流域綜合治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二是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傳統村落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村落是為了傳承文明,讓人們“記得住鄉愁”。近年來,傳統村落遭到破壞的狀況日益嚴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迫在眉睫。要加大公共財政對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建設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保護好村落設施和自然景觀基礎上,合理開發文化、旅游資源。三是大力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堅持規劃先行、完善機制,構建適應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編制體系,盡快修訂完善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鎮、鄉、村莊規劃,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下,探索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提高規劃科學性和前瞻性,強化規劃約束力和引領作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鄉村特色、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逐步實施村莊綠化美化。還應強調,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主要在于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改善農民公共服務,方便農民生產生活,要防止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損害農民利益。
(三)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
解決城鄉公共服務差距過大和部分城鎮公共服務供給壓力過大的問題,關鍵是完善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一是推進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完善縣域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機制。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加快推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統籌發展。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促進城鄉區域標準水平統一銜接可持續。二是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和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支持力度,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享受應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要普遍對農民工隨遷子女開放。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公益性民辦學校、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進行扶持。落實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居住地參加中考、高考的政策。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把進城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統籌規劃城鎮常住人口規模和建設用地面積,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實施范圍。
(作者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2015年11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