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陶通艾等:農村改革試驗35年,湄潭改出了什么?

[ 作者:陶通艾?羅國波?鄭建波?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9-22 錄入:王惠敏 ]


1987年9月16日,對于湄潭縣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湄潭縣成為國務院批準建立的首批14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在35年改革試驗歷程中,湄潭農村改革試驗區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試驗,改出了什么成效,如今是怎樣一番景象?

一、改革試驗由來:解放農村生產力

農村改革試驗區是根據198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中發〔1987〕5號)的通知,關于“有計劃地建立改革試驗區”的精神,由國務院批準建立的。依據中央關于建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精神,貴州省委、省政府在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基礎上,針對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與中央書記處農研室、國務院農研中心商定,確定貴州省農村改革試驗選題為“土地制度建設及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基于湄潭縣發展商品經濟有一定基礎的考慮,國務院批準在湄潭縣進行農村改革試驗。

在湄潭試驗區獲批準建立的第三天,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就來到湄潭試驗區視察指導工作,并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農村生產力,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群眾受益,而不是損害群眾利益,檢驗改革的成功與否,就是看改革是否促進了發展,必須樹立這樣的指導思想。此后,胡錦濤同志又兩次在相關會議上對湄潭試驗區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二、改革試驗歷程:35年21項改革試驗

(一)艱辛探索,為全局改革提供“湄潭經驗”

1980年,實行包產到戶后,我國農業生產獲得了創紀錄的豐收,農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突飛猛進。但隨著時代發展,農村集體組織內部面臨著“人口增減”要求“調地”的壓力,成為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大難題。湄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靠發展出題、改革求解、試驗探路,進行著艱辛的探索。

1984年,“敢為人先”的湄潭人率先提出“承包耕地二十年不變”,實行“增不補、減不退”,穩定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湄潭縣承擔“土地制度建設及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試驗后,配套試驗了農產品基地建設、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非耕地資源開發、土地金融公司組建和運作、工業小區建設、農工貿一條街、村級組織建設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等項目。作為第一輪改革試驗成果之一,湄潭試驗區探索形成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首創經驗,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先后寫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中發〔1993〕11號)《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意見》(國發〔1995〕7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中發〔2018〕36號),在全國予以提倡。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吸收了湄潭試驗成果,規定“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將其固化為國家法律制度?!霸鋈瞬辉龅亍p人不減地”成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理論基礎、政策基礎和法律基礎。黨的十九大明確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湄潭經驗”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活力。

(二)持續創新,為農村發展提供“湄潭路徑”

湄潭人民傳承和發揚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精神,把紅色基因轉化為改革創新的不竭動力。

在“農村稅費制度改革”試驗中,通過改革與實踐,推行“一道稅,一次清;一定三年不變,只交糧,不交錢”,取得了明顯的政策效應和良好的社會效果,不僅穩定、規范和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促進了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實現了稅費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1998年11月,中共貴州省委八屆二次全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明確:認真總結湄潭農村稅費改革經驗,分期分批在全省推行。農業部農改發〔2000〕1號文件指出:湄潭試驗區進行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為中央制定全國性的稅費改革方案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2001年湄潭率先取消鄉統籌、屠宰稅、農村教育集資、農村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等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精簡了鄉鎮機構,尤其是通過探索形成的“均衡減負、戶戶減負”改革成果,成為《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03〕12號)中“村村減負,戶戶受益”的政策依據,為后來全國全面取消農業稅進行了前期的探索,為中央決策提供了依據。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

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試驗中,湄潭縣撤銷45個管理區,將369個村合并為118個村,將3201個村民組合并為1009個,村脫產干部由518名減為310名,村干部固定報酬平均每月由200元增至400元,安排418名國家干部駐村工作,選派68名國家干部擔任村支部書記。通過探索形成的“兩減兩增三在村”(減少村組數、減少村脫產干部數;增加村干部報酬、增加下派干部人數;建立“吃住在村、工作在村、考核在村”的工作新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村級管理體制改革經驗得到中央組織部的高度肯定。2012年《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基層黨組織整改提高晉位升級工作的通知》明確“對一時沒有合適人選的可選派干部擔任‘第一書記’”。2015年4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印發《關于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

在“深化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推進統籌城鄉發展”試驗中,湄潭探索形成的“三轉移三集中”(農民居住由高山向平壩轉移、散居向規劃區轉移、村莊向集鎮轉移,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居住向城鎮和社區集中)試驗成果,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公開出讓和有序流轉,優化了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合理配置了農村公共服務資源,為后來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提供了藍本,推動了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進程。

近期作示范,長遠探路子。持續的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快速調整和城鄉均衡發展,為中西部地區改革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湄潭路徑。

(三)全面深化改革,為鄉村振興提供“湄潭樣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湄潭農村改革試驗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改革的重要指示,繼續傳承紅色基因和改革創新精神,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在深化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金融、城鄉融合等方面開展16項試點試驗,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象不明、集體資產“底數”不清、權屬不明、管理不嚴、經營不善、收益難以分配、集體資產交易不暢等問題,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首創確員、確權、確股、確管、建產權交易平臺的“四確一建”改革路徑,探索形成了“四確五定”(確員定股東、確權定資產、確股定歸屬、確管定經營、平臺定市場)的成果,獲《農村改革試驗區改革實踐案例集》采用并向全國推廣,被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16〕37號)吸收。全縣120個村全部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11萬戶44萬農民全部變為股東。截止2022年8月,湄潭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累計掛牌項目444宗,金額1.75億元,涉及農戶1823戶,成交總金額3014.964萬元。改革試點期間明確,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2019年8月,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規定“村黨組織書記應當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推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改革試點期間同時明確,村辦公場所對外只掛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4個組織機構牌子。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的意見》,明確“一般應在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外部顯著位置懸掛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務監督委員會標牌和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標識”。

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湄潭成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在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中,2015年8月,率先敲響了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拍賣“第一槌”,引起較大反響。探索形成了“五明五定”(明成員定主體、明地塊定權能、明途徑定方式、明平臺定市場、明比例定分配)的試點經驗,獲《農村改革試驗區改革實踐案例集》采用并向全國推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訂提供了案例參考。

宅基地是農民安居樂業和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2017年和2020年,湄潭縣兩次成為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湄潭縣立足實際,扎實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收、分、退、轉”方面探索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路徑和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其經驗被《農村工作通訊》《貴州改革情況交流》轉發,并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辦的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研討會上交流,《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創新性實踐》榮獲2021年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專題征文一等獎。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試點方面,創立了“戶主確認、村組集中、平臺交易、分級監測、風險共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率先在全省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頒證工作,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健康發展,全縣流轉土地25萬畝,占承包地的36%。探索形成了“一村一證、一戶一證、一家一證”(一村一證,落實集體所有權;一戶一證,穩定農戶承包權;一家一證,放活土地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實現辦法,獲《農村改革試驗區改革實踐案例集》《中國改革網》《中國鄉村發現》采用并向全國推廣,《湄潭縣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的調查報告》獲貴州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征文一等獎。

在“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方面,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批準,湄潭縣承擔“全國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和“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兩項改革試點任務,成為貴州省唯一同時承擔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任務的試點縣。全縣有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試點工作,共累計發放農村“兩權”抵押貸款2394筆,金額88157.86萬元。探索形成了“五定一控”(憑證定對象、察物定額度、問需定期限、區別定利率、業務定流程、多措控風險)的改革經驗,獲《農村改革試驗區改革實踐案例集》采用并向全國推廣。

在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試點方面,湄潭縣圍繞“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的目標,經過探索與實踐,在統一征地目錄、統一征地程序、統一征地標準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形成“三統三不”(統一征地目錄不越界、統一征地程序不違規、統一征地標準不降低)有序推進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清華大學農村“三塊地”改革研討會上交流,并獲中國農村研究院《“三農”決策要參》轉發。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方面,探索形成《進城不退承包地,退地不退成員權》的改革試點經驗,獲《農村改革試驗區改革實踐案例集》采用,國家發改委發文向全國推廣。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面,針對鄉村無規劃、鄉村建設無序、鄉村規劃照搬城市規劃理念、實用性差的問題,探索創新鄉村規劃編制管理,通過統一繪制“一張規劃圖”、統一編制“一張項目表”、統一定制“一張說明書”有效推進村莊規劃工作,滿足新農村建設需要??偨Y形成《湄潭縣“一圖一表一說明”推進村莊規劃編制管理》經驗,獲農業農村部社會事業司《農村社會事業情況》采用,被評為2019年度貴州省優秀改革案例。

在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試點方面,針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權屬不清、資金不足、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導致管護不到位、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湄潭縣探索推行“寨管家”看護模式,通過明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的主體責任、資金來源、監管考核機制,實現了建管養的有效銜接,確保已建成設施正常運轉、持續發揮作用。探索形成《湄潭縣探索“寨管家”構建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改革試點經驗獲中央改革辦《改革情況交流》采用并向全國推廣,《寨管家:發揮“1+5>6”的聚變效應——湄潭縣探索建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榮獲2020年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司專題優秀獎。針對“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問題,湄潭縣在組織、政策、產業、規劃、治理、人才等方面,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形成《湄潭縣“六抓六健全”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改革試點》的改革試點經驗,獲農業農村部《農村改革動態》采用推廣,《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改革試點的思考》入選2021年貴州省黨史系統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理論研討會。

在財政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方面,針對“財政資金使用不規范、利益聯結不緊密、作用發揮不好、退出路徑不暢”等問題,湄潭縣通過規范資金使用、建立聯結關系、合理量化股份、強化績效管理、建立退出機制等,加強了財政資金監管,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擴大了受益對象范圍,促進了當地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探索形成《資金到村到企,利益聯村聯戶》的改革試點經驗,獲農業農村部主管的《農村經營管理》雜志2021年第2期采用,省委改革辦2021年第6期《貴州改革情況交流》轉發?!柏斦Y金補助形成的資產量化為集體成員持有的股份”獲財政部 農業農村部文件吸收推廣。湄潭縣制定財政資金股權化中明確股權設置管理中規定“以財政資金為主體建成的農村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設施的建設資金或形成的資產及財政專項用于發展集體經濟的專項補助資金由股份經濟合作社或聯合社持股?!薄敦斦?農業農村部公布2021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中第21條明確“對農民合作社獲得的財政直接補助形成的資產要量化到全體成員并記載在成員賬戶中;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的財政直接補助形成的資產要量化為集體成員持有的股份”。

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方面,形成“一畝一證”茶園經營權流轉模式。農業農村部《農村改革動態》刊載推廣了湄潭縣創新“一畝一證”模式豐富集體林權權能經驗。積極向上級建議提高生態公益林的利用效率,推動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貴州省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的指導意見》。

三、改革試驗成效:村莊美、產業優、百姓富

(一) 村莊美,農村人居環境大變樣

湄潭始終堅持生態立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的基礎上,通過“一圖一表一說明”規劃村莊,突出鄉村風貌管控,持續堅守黔北民居“七要素”建設標準,強化宅基地審批和農房建設全過程管理,實現新改建黔北民居全覆蓋。緊扣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打造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著力建設具有湄潭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文化特點的美麗宜居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湄潭還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提升村容村貌,增強群眾的綠色獲得感。全縣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9%,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率達100%,森林覆蓋率達66.1%。2017年9月,第三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在湄潭召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說:“我們這次會議在湄潭召開,是很有意義的。1987年,國家確定湄潭作為農村改革試驗區,到今年已經30年了。這30年來,湄潭一屆接著一屆干,不斷推進農村改革試驗,用改革促進了湄潭的‘三農’工作,取得了不少進步,探索了新的經驗、新的成績。這次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以現場會的方式在這里召開,大家也看到了改革的成效、成果?!变靥斗e極探索形成了以“七改一增兩處理”為核心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路徑和方法,走出了一條以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村精神文明的創建之路,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西部樣板。

(二) 產業優,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胡錦濤同志在1987年湄潭試驗區建立時提出:“湄潭縣發展商品經濟有一定基礎,‘烤煙加油菜,人均一百塊’,在那里,茶葉生產的發展不夠理想,還有可種茶的大片荒山沒有種上茶,或者雖種了茶,但生產水平不高。”胡錦濤同志的鞭策與鼓勵,為湄潭農村改革試驗區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寶貴意見。湄潭始終“圍繞茶、做足茶、突破茶”,堅持茶業首位產業地位不動搖,通過持續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以小農戶為核心,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主要力量,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重要支撐的復合式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茶業綜合收入超過160億元,湄潭縣連續兩年榮獲“中國茶業百強縣”第一名,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單位。湄潭還依托壩區大力發展“優質稻+”、小香蔥、辣椒等特色產業,依托丘陵山地發展精品水果、林下經濟、烤煙等特色產業,實現“一業帶多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促進了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拓寬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三) 百姓富,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湄潭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集體林權制度、財政資金股權化、農村宅基地制度等改革試驗,全面激活農村資產、資金、土地等要素,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激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內生發展動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帶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495元,是全省平均數12856元的136%。2021年,貴州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3.05:1,湄潭為2.27:1,遠低于貴州全省平均水平。

湄潭的改革增強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富裕起來的湄潭農民創作了《十謝共產黨》花燈民謠,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逐字逐句詮釋,后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轉載,傳遍大江南北。

2021年6月23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諶貽琴在湄潭調研時要求,湄潭要在推進改革試驗上作示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用好改革這一法寶。要大膽試、勇敢闖,持續深化宅基地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改革經驗,充分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最大限度盤活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和人力資本,促進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改革永遠在路上,“創新”永遠伴隨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湄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再接再厲,乘勝前行!

 

(作者陶通艾系貴州省湄潭縣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主任;羅國波系貴州省湄潭縣農村改革試驗工作中心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湄潭報》2022年9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五月天AV免费在线观看 | 思思久久99精品久久中文 | 日本一二三区免费 |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看 | 亚洲鲁鲁在线观看 | 欧美三级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