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中國進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緊迫。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人才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不久,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便提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任務,強調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自2018年以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明確要求,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對新發展階段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作出全面部署。今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并分類對科技人才、高素質農民、專業人才、后備人才等的培養使用作出新的部署,為全面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人才振興是城鄉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指出,“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處理好城鄉關系,人才是重要一環。把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實質上就是要處理好城鄉人才要素流動不自由、交換不平等的問題,解決好鄉村人才大量流出導致的鄉村人才困境。而完成這一任務必然依賴于城鄉關系的新發展,即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構建起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新型城鄉關系。因此,貫徹黨中央關于新發展階段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的決策精神,需要在城鄉融合發展的大框架中來認識和探索具體的落實之策。
一、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人才振興的根本動力
新型城鎮化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要求不斷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鄉村振興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求有更多的人才留在鄉村、回到鄉村,為鄉村振興作貢獻。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而從更深層來分析,卻并非如此,這一看似矛盾的問題有著必須和必然解決的邏輯:城鄉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鄉村人才振興是城鄉共同繁榮的重要支撐。城鎮化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國用44年的時間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21年的64.72%,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內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是有限度的。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即使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超過70%,仍將有幾億人口在農村。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讓農村人才即農村優質勞動力都流入城鎮,而把身體素質、文化素質較低的人口留在農村,則必然出現“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相反,保留部分優質勞動力在鄉村,并吸引部分城市人才參與鄉村建設發展,就會給城鄉共同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從這一意義上看,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并不會出現一些學者所說的“逆城鎮化”,因為主流仍然是農村人口進城,反而為城鄉共同繁榮提供了最關鍵的支撐要素,這是鄉村人才振興的根本價值所在。
鄉村人才振興以城鄉融合發展為根本動力。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是打破鄉村人才只出不進的局面,促進人才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但在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今天,城市具有對人才的強大“虹吸效應”,如何實現城鄉人才互動,既不阻礙城鎮化的進程,又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習近平指出:“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這為推動城鄉人才互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愿意”是一種希望,“安心”與“信心”是“愿意”的基礎。202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3.89%,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意味著還有約2.5億城鎮常住的農村人口未真正融入城鎮,其中必然不乏“愿意”留在鄉村的人才。在中國以“回報桑梓”為美德的傳統文化熏陶中,“愿意”回報鄉村也大有人在。顯然,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創造城鄉各美其美的基礎條件與發展空間,讓各類人才能“安心”、有“信心”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參與鄉村振興,是推動人才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的前提與保障,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根本動力。
鄉村人才振興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取向。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最突出的問題是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制度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核心是構建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制度保障也在于此。一方面,必須破除妨礙城鄉要素互動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包括人才資源在內的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另一方面,必須堅持城鄉一盤棋的理念健全公共資源配置機制,讓城鄉人才成長發展具備均等化的基礎條件。
二、一體化培養是提升鄉村人才增量的重要舉措
在當今這樣一個資源要素大流動的時代,要素的地域邊界日顯模糊,因此,要把鄉村人才與城市人才截然分開很難,能為鄉村所用的人才都是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組成部分。從這一意義上講,培養人才就需要打破城鄉的界限,在人的基礎素質培養上堅持城鄉同等對待,在專業素質培養上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當前的重點就是要打破鄉村單向為城市培養人才的格局,推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并依靠城市的資源與現代化條件加強對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培養。
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加強對涉農人才的培養。當前中國的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義務教育條件城鄉差距較大毋庸置疑,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是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改革的基本方向。更重要的是中高等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以湖南為例,省會長沙的高職院校數量占到全省的近一半,其他都在地市級城市,長沙和地市級城市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中等職業學校,其他不到30%分布在各個縣城,全省兩所農林類本科院校都在長沙,且全省涉農科研院所也都集中在城市,也就是說培養鄉村振興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教育資源主要在城市。為此,應充分利用好城市的人才優勢與現代化條件,加大對涉農人才的培養力度。一方面,應突出“農”字特色推進普通農林高校辦學改革,支持綜合類大學加強對鄉村就業方向的專業人才培養,引導職業院校有針對性地加強涉農專業和課程設置,鼓勵創建一批以涉農專業為主導的高職中職學校。另一方面,應強化和拓展高校、職業院校耕讀教育,完善鄉村人才定向培養制度,建立就讀涉農專業的激勵機制,鼓勵城鄉家庭培育涉農后備人才,形成鄉村人才培養的合力。
統籌城鄉創業創新資源建立返鄉下鄉人才的遴選培養機制。城市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中國大量農村勞動力通過城市就業創業積累了資金、經驗和技術管理素質,如何引導一部分優秀人才回鄉下鄉創業,以彌補鄉村尤其是產業薄弱鄉村人才儲備的不足,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途徑。為此,國家近年來實施了包括高素質農民培育、產業帶頭人培育等在內一系列創業人才培育計劃,但總體效果尚不明顯,關鍵問題在于諸多培育計劃關注的重點仍在鄉村,重在對本土農民和已經返鄉人才的培養,在程序上由政府下達指標,基層推薦上報人選,政府與培訓機構組織培養培訓。這種模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缺點是難以有效擴大鄉村創業人才增量。要提高鄉村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可以實施返鄉下鄉創業能人遴選培養計劃,以縣域為單位,針對鄉村需求,面向城市招攬有意向返鄉下鄉創業的人才,從中擇優選擇一批,從培訓、技術、資金、經營上進行跟蹤服務支持,著力培育成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以此促進城鄉人才的互動、資源的互動。
三、等值化使用是激發鄉村人才活力的有效途徑
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人才的行為都源于內部的需要和外部的刺激。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向城市,就是因為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業、交往、提升自我的機會,從而有助于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實現自我價值。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既要留住得一批人才,也要吸引一部分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關鍵是能否滿足人才成長發展的需求。人才的需求可以分為物質需求、精神需求、發展需求,但每個人對需求的追求并不相同。城鄉之間的用人環境條件差異不可能消除,但如果鄉村能為人才提供滿足其部分需求的條件,則仍然可以激發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對此,可以用“等值化”的概念來理解,即鄉村可能滿足不了城市能提供的人才某一些方面需求,但可以滿足另一些方面的需求,從而形成價值上的均等。
從實踐來看,為解決鄉村人才匱乏問題,國家實施了農村教師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扎根基層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一系列鄉村人才智力支持計劃,并通過提高基層人才待遇、改革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制度等方式,引導和激勵了一批人才留鄉下鄉服務。但據調研了解,這些措施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比如村干部日益專職化,待遇卻抵不上務工收入,且缺乏晉升的機會;鄉村專業人才的工作、生活條件較差,但缺乏其他方面的福利補償;在邊遠地區基層工作有津補貼,但津補貼太少且難以增長等。同時,不同的鄉村地區人才待遇不同,經濟水平越低的地區越缺乏對鄉村人才需求的保障能力,導致人才所獲得的與其貢獻不相稱,人才價值體現不充分,這也導致了越是欠發達地區鄉村越留不住人才的現象。
因此,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需要遵循城鄉“等值化”理念,在建立健全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相結合的激勵機制上下功夫。一是加強待遇保障。完善相關鄉村人才待遇保障制度,建立基本報酬與績效獎金相配套的村干部收入正常增長機制,加強鄉村公職人員待遇保障,確保在鄉村公職人員收入高于縣級單位同職級人員水平,尤其要較大幅度提高艱苦邊遠地區鄉村人才的津補貼水平,并鼓勵縣級對服務鄉村的急需緊缺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特殊待遇政策。二是營造公平的晉升機會。著力推進鄉村人才評價、選用等機制創新,完善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制度,健全鄉村干部選任機制,堅持業績、能力導向,推進面向基層選拔干部制度化、科學化,為有能力的優秀村干部、選調生、大學生村官、鄉鎮干部晉升拓寬通道。三是構建鄉村人才關愛體系。將健康體驗、帶薪休假、療養等納入鄉村人才福利保障制度之中,探索鄉村公職人員的住房保障機制,健全對鄉村人才的生活幫助機制,加強對鄉村人才的服務與人文關懷,加大對有突出貢獻優秀鄉村人才的宣傳力度,以此營造對鄉村人才關心、理解、愛護、尊重的良好氛圍。
四、捆綁式發展是促進人才資源互動共享的可靠保障
事業是凝聚人才的載體,實踐證明,在共同的事業組織框架下配置人才,遠比在不同事業組織間配置人才高效。在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中,城鄉產業分割、社會事業分割,從而導致了人才的城鄉分割,在城鄉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中難以自由流動。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就必須打破這種分割,從構建城鄉產業發展與社會事業發展共同體入手,推動人才在城鄉共同的事業框架內互動共享。
縣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和聯系城鄉的重要節點,也是構建城鄉事業發展共同體的基本載體。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突出縣域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作出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等重要決策部署,提出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明確要求,為促進優質人才資源城鄉共享指明了方向。
推行城鄉一體化辦學的學校聯合體。組建學校聯合體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探索。當前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除了城鄉學校設施條件的差異外,最大的不均衡就是師資力量的不均衡,優秀教師主要集中在城區,鄉村學校普遍缺乏,而在縣域內要大量引進優秀教師也是難度極大。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探索優質資源共享機制,組建學校聯合體就是其中的有益探索。目前實踐中探索了城區學校幫扶鄉村學校、鄉鎮中心學校和同區域鄉村小規模學校一體化辦學等模式,但離實現縣域內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仍有一定的差距,應著力探索推廣由城區優質學校與鄉村學校(包括中心學校和小規模學校)實行集團化、一體化辦學的模式,統一人財物的調配,促進優質教師資源下鄉,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著力建設城鄉緊密型“醫共體”。讓鄉村居民便捷地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醫療服務是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目標。為解決好鄉村醫療條件差、人才不足的問題,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全國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緊密型“醫共體”實行縣級醫院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統一管理,實現人才的統籌使用,能較好緩解鄉村醫衛人才不足問題,各地試點已初見成效。應總結試點經驗,擴大試點范圍,加快全面推廣。同時,可以探索推進城市三級公立醫院與縣域“醫共體”組建“醫聯體”的試點,提升縣域“醫共體”醫療服務能力與水平,探索由疾控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與縣域“醫共體”組建“健康聯合體”,提升鄉村健康服務能力。
加強城鄉產業聯合體培育。城鄉產業融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構建城鄉產業聯合體,實現城鄉產業的交叉滲透、要素的互動共享,有利于為鄉村引入人才智力。一是加強區域產業聯合體建設,重點是加強特色產業強鎮建設,立足特色資源,發揮集鎮的紐帶作用,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打造區域內要素融合共享的綜合平臺。二是加強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不僅對提升產業鏈價值有重要作用,也能有效推動人才資源的共享。應鼓勵支持城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牽頭組建聯合體,向鄉村延伸產業鏈,帶動鄉村人才集聚。三是支持城市企業聯合各類社會資本開發鄉村資源。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部分投資企業橫向聯合各類社會資本對鄉村進行整體式開發,可以為鄉村引入人才、資本、技術、品牌等要素,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鄉村開發模式,浙江的魯家村、湖南的潯龍河村等都是這種模式,應加強對這類企業的支持,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到鄉村振興事業中去。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