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鄉村功能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建立基于“三生”空間系統的鄉村功能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邏輯關系,探討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方向,并提出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策略。鄉村功能的優化轉型,可以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動力和活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為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提供方向引導和政策支持。研究表明:(1)生產功能優化轉型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生活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優化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生態功能強化可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組織功能復興可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鄉村整體功能優化需要鄉村人才振興。(2)鄉村振興必須優化鄉村“三生”空間布局,按照不同類型鄉村發展特點,分類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終極價值是實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3)以鄉村產業新業態帶動鄉村功能優化轉型過程中,要有效發揮鄉村振興政策和制度的支撐作用。
中國當前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取得了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勝利,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產量連續穩定,城鎮化順利推進,鄉村生產、農民生活、自然生態等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城鄉差距加大、農村勞動力老弱化、村莊“空心化”、鄉土文化逐漸消失等各種“鄉村病”也相繼出現。鄉村衰退作為亟待解決的全球性問題,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未能得以避免。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望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現實困局,探索有效逆轉鄉村衰退趨勢的路徑。 鄉村作為鄉村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載體,與城市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從發達國家鄉村發展歷程來看,生產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加大了城鄉分離和對立,鄉村的功能在破壞和重構中逐漸向多元化發展。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鄉村從生產空間向消費空間轉變,逐步擺脫了對城市的依附,鄉村也在不斷建構中逐步復興。從中國城鄉對立、城鄉一體化以及城鄉逐步融合的過程來看,鄉村的發展經歷了與發達國家相似的歷史,鄉村的功能也逐漸由傳統空間功能向多功能轉變。然而,鄉村自發重構與轉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現了鄉村功能退化。研究者認為促進鄉村功能多元化發展是鄉村發展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和新的理論范式。關于鄉村聚落體系、鄉村空間結構、鄉村聚落等級規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為進一步研究鄉村功能轉型提供了理論基礎。 規范有序地發展鄉村功能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所在,鄉村功能提升是鄉村振興系統工程的重要部分?,F有研究成果已經普遍認識到鄉村振興與鄉村功能二者之間存在互動關系,但已有研究多是從宏觀層面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鄉村功能分析的背景,對于二者之間如何有機融合等微觀層面的研究尚未充分展開。鑒于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認識鄉村功能的新變化,如何通過鄉村功能轉型,構建有效推動鄉村振興的鄉村功能模式,使鄉村空間不僅成為破解“鄉村病”的重要支點,而且逐步發展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場域,成為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力量,是鄉村地理理論研究和鄉村振興實踐都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诖耍疚脑噲D通過挖掘鄉村功能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內在聯系,基于“三生”空間系統的鄉村功能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邏輯關系,探討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方向,并提出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策略。在豐富鄉村地理學理論的同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為中國鄉村功能優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參考。
鄉村功能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鄉村功能與鄉村空間形態變遷是鄉村轉型的2個重要維度,其中鄉村功能的歷史演化又是導致鄉村空間形態變遷的根本原因。西方國家所經歷的鄉村衰敗、鄉村社會向都市社會轉型的過程,也是鄉村功能逐步演變的過程。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社會轉型和鄉村危機更加痛苦而漫長,需要政府力量發揮主要作用以推動鄉村走出危機,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既是當前鄉村功能轉型的背景,也是鄉村功能轉型的目的。
鄉村振興:鄉村功能優化轉型背景和目標
鄉村的功能演變過程與鄉村地域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結構、生產力水平等基本要素的發展變化緊密相關。西方國家在經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人口不斷減少,農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的規模化和專業化是導致鄉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中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鄉村發展面臨了同樣的問題,農村人口的減少、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鄉村工業的發展等使鄉村地域生態環境、社會結構發生巨變,鄉村功能發生動態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人口緩慢上升,自1992年開始,國家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發生積極的變化,以政策、法規的頒布鼓勵和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向城市和工業流動。1995年中國鄉村人口達到頂峰,之后鄉村人口持續下降,2020年鄉村人口下降到50 979萬人(不含港澳臺地區)(圖1)。農業人口的持續減少使農業生產方式和人地關系持續轉變,鄉村的“農業生產功能”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農業人口減少更進一步推動了機械化、化學化農業生產方式發展和農業生產力提高;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普遍存在。鄉村的“居住生活功能”受到城鄉二元結構、城鎮化過程的影響,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空心村”成為鄉村人地關系要素配置失衡的重要表現。同時,在重城輕鄉的發展戰略下,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排放、農業生產非生態化、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嚴重等問題突出,鄉村的“生態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以“鄉村病”為主要特征的鄉村衰敗日趨嚴峻,鄉村成為中國人地矛盾最為突出的區域之一。
復興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并順應鄉村發展趨勢和實際,拓展及優化鄉村功能,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事關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是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之一。為此,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的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5個方面的內容,在為鄉村振興指明方向的同時,實則也指明了鄉村功能優化和轉型的方向。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诖?,將鄉村振興這一重要國家戰略與鄉村功能研究關聯起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研究鄉村功能優化和轉型,是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后鄉村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方向和重點。
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激活鄉村振興的內驅力
鄉村場域作為鄉村人口聚居地,是由鄉村居民、自然生態、社會、鄉村建筑等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也是農村經濟發展、鄉土文化傳承、鄉村公共服務建設及農民社會交往的空間平臺。與城市相比,鄉村具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多種特有功能。陳錫文認為,鄉村功能主要包括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功能、提供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功能、傳承優秀鄉村傳統文化功能3個方面;劉進軍等指出,鄉村除了具有農業的衣食功能外,還有產業發展功能、文化科普功能、旅游觀賞休閑功能、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功能??傮w來看,研究者對鄉村具有生產功能、生活和文化傳承功能、生態功能這3方面功能已達成共識。鄉村是人地關系調整的核心和關鍵,在中國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中起關鍵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鄉關系的演變,尤其是隨著“第二代農民”進城以及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開放,鄉村所具有的傳統農民共同生產、共同生活的場景逐漸改變,鄉村在歷史上所具備的組織治理功能也逐漸弱化。然而,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同時鄉村空間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并未隨之優化,功能衰退以一系列“鄉村病”的形式表現出來,鄉村功能弱化、病態化導致鄉村衰退。
當前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扭轉鄉村衰退趨勢,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推動鄉村功能復興和優化,激活鄉村振興的內驅力。中國要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鄉村功能就必須向“經濟+社會+自然+文化+治理”復合生態系統優化轉型。鄉村功能是宏觀鄉村振興戰略到微觀鄉村建設落實的中介和橋梁,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具體機制,以鄉村振興為導向的鄉村功能轉型研究應該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鄉村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空間載體,鄉村振興作為鄉村發展的目的,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鄉村功能的優化和轉型,包括農業生產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生態保障功能、文化傳承功能以及鄉村組織功能優化和轉型,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和活力,從而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所依附;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又可以為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提供方向引導和政策支持,從而實現鄉村功能轉型與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互動。相反,鄉村功能僵化弱化,則會導致生產不興旺、人才流失、鄉土文化沒落等“鄉村病”愈發嚴重,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政策的實施,只能“輸血”而不能形成“造血”功能,則會進入鄉村功能弱化與鄉村進一步衰退之間的惡性循環。鄉村功能與鄉村振興之間雙向循環互動機理,更進一步揭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功能轉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方向 要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首先要確保鄉村功能在現有基礎上的優化轉型,而鄉村空間系統是承載鄉村不同功能的基礎。研究者大多從“三生”空間系統研究鄉村空間格局,對鄉村功能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鄉村空間系統最終體現為社會、經濟形態和組織關系在地理環境內的物質映射。中國鄉村發展的歷史表明,組織功能在鄉村完成社會目標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鄉村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上,鄉村組織功能也表現出不同特點。當前鄉村社會治理中存在組織缺位與組織功能弱化等問題,制約了鄉村進一步發展。鑒于此,對鄉村功能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三生”空間系統為基礎展開對鄉村功能的進一步討論,發現鄉村振興內容(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與鄉村多元功能之間存在高度契合關系,一定意義上講,鄉村振興也正是各項鄉村功能的復興、優化、轉型。如圖2所示,在已有研究基于“三生”空間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鄉村作為“生產空間”發揮其生產功能,產業振興與生產功能優化轉型存在互相推進關系;鄉村作為“生活空間”發揮其生活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文化振興與生活、文化傳承功能優化轉型存在互相推進關系;鄉村作為“生態空間”發揮其生態保障功能,生態振興與生態功能優化轉型存在互相推進關系;“三生空間”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組織振興為各項鄉村功能協同推進提供保障,鄉村組織功能優化也進一步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無論是生產功能、文化傳承功能還是生態功能、組織功能的優化,人才都是其背后最能動的要素,因而只有人才振興才能真正推動鄉村功能的優化轉型。本文正是基于鄉村功能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邏輯關系,探討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方向。
生產空間:生產功能轉型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鄉村地區一直是中國農業生產的最主要區域。鄉村空間格局中農業生產空間占據主要部分,農業生產功能作為“三生”空間功能的物質基礎,為農村生活提升、農民收入提高和鄉村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支持。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城鄉關系從對立逐步走向融合的過程中,鄉村空間的生產功能從傳統的農業生產功能演化為“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工業生產”復合生產功能。然而,當前中國鄉村空間系統普遍存在農業生產面源污染嚴重、農產品附加值低、鄉村工業污染排放嚴重等問題。從數量上看,鄉村生產功能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提升;但從質量上看,鄉村生產功能破壞日趨明顯。因此,鄉村要振興,首先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這就要使鄉村生產功能復興、優化、轉型,不僅表現為生產數量提高,還表現為生產質量優化。
鄉村產業振興包括鄉村產業生態化和鄉村生態產業化兩方面。產業生態化是鄉村生產功能優化轉型的方向之一。通過農業綠色生產減少面源污染,鄉村空間系統內建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工業生產之間的循環閉環,延伸拓展產業鏈,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推動鄉村生產功能優化轉型。生態產業化是鄉村生產功能優化轉型的又一個方向。如果“綠水青山”不能變成“金山銀山”,鄉村居民不能從生態環境保護中獲益,則易于出現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的后果。鄉村空間范圍內的綠色資源可轉化為生態產品或生態服務,可增加生態產品供給。
生活空間:生活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的強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盡管鄉村人口總體呈減少趨勢,但目前中國仍有50 979萬人聚居在鄉村,鄉村空間是鄉村居民生活和交流的空間載體。鄉村生活空間功能由鄉村居民點、鄉村建筑物、鄉村道路、鄉村宅基地旁綠地等構成。在悠久的鄉村發展歷史中,中華民族有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形成系統的鄉村文化及建立其上的民間信仰,是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的發展,導致大量鄉村居民向城市流動,鄉村聚落的生活功能逐漸弱化,鄉村宅基地資源閑置荒廢導致的“空心村”問題不利于農民生活居住水平的提高和居住質量的改善。包含農業、工藝、建筑等在內的鄉村文化功能隨之弱化,一方面導致鄉村地域文化特征、珍貴的鄉村文化遺產有逐漸消失的趨勢,另一方面文化功能弱化、鄉村文化自信缺失,會進一步導致鄉村人才流失,鄉村衰退加劇。因此,鄉村要振興,必須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在鄉村聚落生活空間以文化人,引導鄉村居民在文化滋養中主動建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鄉村空間,完善其生活功能。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強調了“重塑鄉村文化生態”“保護利用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鄉村文化振興一方面包括復興鄉村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鄉村凝聚力的文化資源支撐;另一方面還要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現代化的政策視野和理論資源,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實現鄉村文化治理現代化。
生態空間:生態功能的強化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鄉村生態空間發揮生態功能,生態功能是滿足區域內外人類生存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鄉村空間具備特有的生態調節功能和生態支持功能,即通過鄉村空間系統發揮調解氣候、凈化空氣、減緩自然災害等的能力,以及通過農業生產發揮保持土壤肥力、生物多樣性等的功能。
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農業化學化、鄉村工業化的發展使當前鄉村生態環境普遍惡化,極大程度影響和制約了鄉村進一步發展。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就是保護鄉村生產力,優化鄉村生態功能才能保障鄉村生活功能正常發揮。因此,鄉村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維度和關鍵的一環。鄉村生態振興能夠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鄉村生態功能的強化和改善有助于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推動鄉村生活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的優化。
基于“三生”空間系統的內在協調,鄉村生態功能的強化和改善與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的優化轉型密切相關。大力推動鄉村產業生態化、有序推進鄉村生態產業化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同時也有效改善了鄉村的生態功能;在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育和弘揚鄉村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可探索鄉村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共同推進的路徑。
“三生”空間系統:組織功能復興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鄉村“三生”空間系統涉及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內容,鄉村空間是鄉村地域內部各種經濟社會要素及活動的空間載體,多主體、多空間、多功能的特征決定了鄉村“三生”空間范圍內組織功能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很長歷史時期,鄉村基層組織在中國鄉村建設乃至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現代化建設成就,核心就在于建立了一套強有力的基層組織及動員體系。鄉村空間結構變遷即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結構及比例的演變過程中,鄉村基層組織通過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履行其組織功能。然而,在中國鄉村衰退、鄉村各項功能異化愈益明顯的同時,鄉村的組織功能弱化也較為明顯。研究者認為,自中國進入后稅費時代,鄉村治理過程中出現了新一輪的問題。鄉村免收農業稅費以后,鄉村基層組織的資源動員能力弱化,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鄉村基層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資源財力,實踐中干群關系疏離、鄉村治理無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缺乏的現象普遍存在。
基于此,鄉村組織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鄉村組織振興就是要推進鄉村組織功能的完善,形成強有力的組織協調能力,通過組織功能的完善有效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優化轉型,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
鄉村人才振興: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保障
無論是鄉村空間“三生”功能優化轉型,還是鄉村組織功能強化轉型,人才都是其中最具活力最主動的因素。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與2010年相比,鄉村人口減少了16 436萬人,鄉村人口流向、鄉村人才培養目標與鄉村振興目標存在偏離。鄉村功能的優化轉型對人才的需求超出了當前鄉村人口的能力范圍,各個地方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已經開始在人才領域里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瓶頸。
研究者從激勵新鄉賢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城市人才入鄉參與鄉村治理、引導農業高校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等不同角度討論鄉村人才振興的途徑,認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然而,鄉村振興、鄉村功能優化轉型仍然面臨著鄉村人口外流、人才緊缺問題帶來的雙重夾擊。因此,急需把鄉村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核心引擎和關鍵環節,強化鄉村人才振興對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保障作用。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策略
鄉村振興既是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目標,也為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提供了方向和思路。鄉村振興必須優化鄉村“三生”空間布局,按照不同類型鄉村當前發展現狀和發展特點,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催生鄉村新業態,拉動鄉村空間“三生”功能優化轉型;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推動鄉村系統功能的優化。 以鄉村新業態帶動鄉村功能優化轉型 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鄉村產業振興中不可偏廢的2個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村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密不可分,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不斷催生和培育鄉村新業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由此,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必然在鄉村融合發展中不斷優化轉型,以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 立足鄉村資源和基礎,發展特色農業和優勢農業,防止鄉村之間的同質化低端競爭。依托鄉村農業生產的發展,延伸拓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依托鄉村資源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工業,暢通鄉村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的內循環。在鄉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以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為代表的農業綠色化發展、依托鄉村資源形成與農業相結合的鄉村工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鄉村生產功能優化轉型,使鄉村的人地關系向著“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方向發展。 鄉村文化振興需要鄉村深入挖掘、繼承優秀的鄉土文化,把保護鄉土文化與傳承、開發利用鄉土文化結合起來,通過賦予傳統農耕文明以新的時代內涵催生鄉村新業態。因此,當前鄉村的文化傳承功能之一就表現在加強對古鎮、古建筑、古村落、農業遺跡等的保護力度,深入挖掘鄉村范圍內的民間藝術、手工工藝、民俗文化等。統籌協調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的文化傳承功能,培育鄉村觀光農業、旅游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同時還要盤活閑置宅基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發展鄉村旅游、精品民宿、度假康養、文化創意等新業態。通過鄉村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傳統的鄉村生態功能是通過鄉村空間劃分,以生態空間提供生態產品達到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目的。由于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農村垃圾數量持續增大,鄉村生態功能除了要嚴格保護鄉村生態空間外,還需要主動實施鄉村生態治理。在農業面源污染方面,嚴格土壤測土配方,加強對化肥、農藥、地膜等的減量化監督管理;在垃圾污染治理方面,借鑒和推廣浙江省“零污染”鄉村建設成功經驗,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除此之外,鄉村振興催生鄉村新業態發展的過程中,鄉村產業的發展引致服務于鄉村振興的大量項目建設,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鄉村信息產業發展、數字鄉村建設等伴隨著鄉村新業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都要求鄉村功能不斷調整和優化轉型。 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保障 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是一個自下而上微觀調整的過程,同時也是自上而下宏觀政策推動的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十四五”規劃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已經擁有明確的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同時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這就為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提供了政策保障。 首先,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導向下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物質保障。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通過鄉村國土空間格局調整,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從頂層制度推動了鄉村空間系統“三生”功能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是鄉村建設的重點,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鄉村新業態的培育和持續發展,必須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作為保障,包括鄉村道路建設、供水保障工程、電網建設、數字鄉村建設以及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發展等在內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使產業新業態在鄉村具備不斷成長的基礎。 其次,強化鄉村振興、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基層政府組織保障。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鄉村功能優化轉型已經不是鄉村自下而上被動發展的過程,而是鄉村振興戰略下黨和政府自上而下主動干預的過程。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必須通過基層組織充分調動鄉村居民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鄉村產業振興是政府撬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過程,因此,鄉村組織振興的重點要放在建立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搭建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參與平臺,以鄉村基層組織為紐帶,實現黨和政府主導性和農民主體性、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統一,推動鄉村振興。 再次,構建滿足鄉村振興、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人才體系。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人才振興也是鄉村生產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組織功能、生態功能優化的關鍵。如果沒有人才的支撐,鄉村振興、鄉村功能優化轉型只能是空中樓閣。為此,要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注重“三農”干部培養配備;發展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構建鄉村振興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激發新鄉賢積極性,激勵社會各界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結論與討論 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對中國傳統鄉村功能帶來劇烈沖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適應當前鄉村發展要素的變化為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提供了契機。鄉村功能優化轉型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對鄉村的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以及文化傳承功能、組織功能等進行的動態調整。本文探討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方面和鄉村功能內涵之間的邏輯關系,得出如下結論:(1)鄉村功能優化轉型和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互相驅動、系統推進的過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鄉村功能與鄉村振興二者之間互相推進的關系會逐漸增強。(2)市場催生新業態是鄉村功能優化轉型和鄉村振興的內在驅動。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終極價值是實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鄉村空間范圍內自然、社會、生態系統內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博弈過程,需要完善的市場機制以推動各類要素回歸鄉村,推動鄉村功能優化和鄉村振興。(3)鄉村功能優化轉型與鄉村振興互相推動需要構筑有效的政策保障體系。 鄉村功能優化轉型需要正確處理鄉村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完善的組織和人才保障對鄉村發展至關重要。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探索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的方向,如何通過發揮鄉村各項功能進一步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如何以更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來推動鄉村振興、鄉村功能優化轉型,均是鄉村功能優化轉型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亟需通過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為鄉村功能優化轉型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更廣泛的理論依據。 (作者系山西財經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生導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地理科學》2021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