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消費大國,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實現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事關重大,不容輕視。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市場環境異常波動、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的復雜艱難的背景下,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比上年增長2%,成功實現糧食生產“十八連豐”,這一付出巨大努力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不僅表明我們基本端穩了自己的飯碗,而且在關鍵時期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實現了托底式支撐,成為我國應對疫情之下極為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的堅實基礎。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但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必須謹慎樂觀。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糧食產業發展的沖擊必然有一個滯后的發酵期,后續性影響將逐步顯現;另一方面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諸多長期和短期性挑戰依然存在,近期疫情影響和長期深層矛盾相互疊加,將可能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構成不能低估的較大壓力。
制約糧食安全的長期性矛盾依然嚴峻
一方面,人口增加和消費水平提升將使我國糧食需求保持剛性增長。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人口增速雖會有所下降但仍將保持總量持續增長態勢,這必然導致口糧需求繼續剛性增長。與此同時,城市化的持續加快將使我國城市人口以更快速度增長,大批農民工進城后由糧食生產者轉變為糧食消費者,也將增大糧食消費數量。還應重視的是,經濟增長帶來的糧食消費結構變化將更為劇烈,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的消費需求將保持快速增長,進而顯著增大糧食消費比重。此外,2020年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產后環節損耗嚴重,尤其是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同時我國糧食消費中也存在浪費現象,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不合理地擴大了糧食的消費規模,加大了糧食供給壓力。
另一方面,耕地資源減少和水資源短缺趨勢的不可逆轉將對我國糧食供給構成長期性巨大壓力。在我國可開墾耕地后備資源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帶來耕地面積大規模減少的趨勢仍在發展。良田沃土的持續減少對糧食生產形成顯著的“擠出效應”,通過增加耕地面積從而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的空間極其狹小。同樣的,由于水能資源開發的低門檻以及工業、城市用水的低成本和低效率,工業和城市用水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無序擴張的趨勢。而在農村,由于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源工程建設滯后,用水過程浪費嚴重,水資源供求失衡矛盾更趨尖銳。目前我國農村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常態,應對旱災頻發已經成為國內多數地區保障糧食供給能力的極為艱巨的任務。
影響糧食安全的短期性因素需要警惕
現實表明,除了需求剛性增長與資源約束趨緊的長期制約因素之外,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如下四個方面嚴峻的現實挑戰:
耕地“非糧化”矛盾突出。推進土地集中和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農業轉型發展的基本方向,但由于比較效益明顯偏低,土地流轉與集中對糧食生產形成負向影響,土地流轉不斷提速的過程同時就是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土地流轉規模越大,耕地“非糧化”發展相應越快,與糧爭地的矛盾也愈益尖銳。
耕地粗放經營依然嚴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糧食生產中小農戶分散生產的基本格局仍然沒有改變,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之后,農業生產中勞動力老齡化矛盾日益突出,不僅農地從精耕細作向粗放經營倒退的現象十分普遍,而且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老齡農業”還必然導致耕地常年性拋荒和季節性拋荒矛盾大量存在。加之農田基本建設相對滯后,農業機械化覆蓋面較為有限,結果是我國仍然面臨耕地數量有限與利用效率較低的矛盾性困境。
規模經營主體發展能力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為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付出了巨大努力,糧食規模經營主體正在逐步成長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主體。但是由于土地成本、農資成本、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糧食生產成本的“地板效應”不斷抬升,糧食生產的盈利空間有限。大量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糧食規模生產主體主要都是依靠政府補貼來實現盈利甚至生存的,因為激勵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市場化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當前眾多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總體上還處于艱難的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發展能力不足、帶動性不強的突出問題,由此構成我國糧食供需平衡依然脆弱的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是在遭受疫情沖擊和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糧食規模經營主體面臨更大困難和挑戰,如何對其精準支持、強化能力、提振信心,是我國確保持續性糧食安全必須破解的瓶頸性難題。
政策績效仍需提升。我國糧食生產形勢的持續好轉與高強度的政策補貼是直接相關的,糧食直補政策雖然深受農民歡迎,但并不足以彌補種糧的比較效益之差。更重要的是,現有基本按承包地面積平均發放糧食補貼的普惠制方式,主要補貼的只是土地承包者而非實際生產者,實施的政策成本較高,從而產生不利于激勵增大糧食供給的結果。在嚴格意義上,現行糧食補貼政策更多地表現為惠農民的收入政策,而非強糧食的產業政策。在糧食安全壓力繼續加大背景下,補貼政策不能對糧食生產者產生更直接和更強烈的擴大生產規模的政策信號,這顯然是亟待進行合理的政策調整的重要方面。
從五個主要方面應對中長期糧食安全問題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有所松懈,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歷史罕見的十八年連續增產,產不足需的矛盾從根本上緩解,供求平衡目標基本實現。但就總體而論,我國的糧食供求平衡是在多種約束之下實現的低水平平衡,從發展的視角審視,我國糧食生產的未來發展既有遠慮又有近憂,糧食供需緊平衡成為常態將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的基本現實。從根本上看,實現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將是一項長期性的艱巨任務,不僅自然條件和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潛藏著許多難以逆料的巨大風險,而且現有體制和政策因素的進一步調整也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利益制約。對中國的糧食安全而言,由于存在諸多解決難度很大的不安全因素,任何盲目樂觀都是極其危險的,任何麻木懈怠都是不可容忍的。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時刻保持應有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做到警鐘長鳴、全力以赴、持久努力。
面對現實,我們應當重點從五個主要方面應對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問題:一是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在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支撐,以及有控制地利用國際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的供給和保障能力;二是優化糧食補貼政策,通過合理平衡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糧農和非糧農的利益關系,構建以提高效益為主線的糧食生產長效機制;三是加大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力度,強化綠色發展導向,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從糧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綠色產業鏈條;四是加強糧食安全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物流體系,強化其平衡糧食供求的“穩定器”功能;五是大力倡導文明消費,有效扼制糧食消費中的非理性浪費現象。
(作者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日報》2022年2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