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書評| 凌云:鄉村振興需要破解鄉村治理之謎

[ 作者:凌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6-24 錄入:田珍 ]

——讀吳理財《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治理70年》所想到的

        正是薔薇花盛開的時節,我和吳理財教授在安大校園見面了。雖相見有點姍姍來遲,但談及家鄉的山間溪流、田間地頭,又是那么非常親切。其實,我早就拜讀過他的相關“三農”系列研究著作了。吳教授送給我的一本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治理70年》,又讓我想起童年的光景,仿佛一部農業發展歷史影片,一個個鏡頭展現在我的眼前。70年來,我國農村治理是如何演變的?其演變的基本邏輯是什么?未來的發展趨向又是什么?帶著這些思考,讓我與吳理財這位老鄉、教授學術興趣緊緊連在一起,從其著作的字里行間一同分享學術成果的快樂。

        一、農村治理離不開我國農村發展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吳理財《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治理70年》一書,始終圍繞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邏輯脈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進行闡述,并以大量的史例和數據佐證,讓讀者清晰明了。這本書以時間為序,將70年來的我國農村治理劃分為七個歷史階段,即新中國成立初期、合作化時期、人民公社時期、改革開放前期、市場轉型期、農村綜合改革時期以及新時代鄉村振興等。上述每個歷史階段劃分不是憑主觀臆斷的,而是依據以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制度安排。正如吳理財教授在書中“緒論”所言:“本書做上述歷史階段的劃分,主要依據特定歷史時期國家制度的變革,特別是關于農村土地制度、經濟制度或社會制度的變革。一項國家重大農村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農村治理的變化。”(P1)

         二、“城鄉分治”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由來是與我國鄉村治理的歷史演進分不開的。從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時期建立戶籍制度,一步一步將鄉村和城市被制度隔開。土地維系著農民的生存,新中國成立之初,鄉村治理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土地問題,要實現耕者有其田,讓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獲得生產資料,將封建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鄉村生產關系也得到調整。

        土地改革后,歷史進入農業合作化時期,鄉村治理面臨的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求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生產和發展必須與總路線相一致,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必須有一個大提升。鑒于當時農民個體生產存在不少困難的實際,于是教育和動員農民按照自愿的原則組織起來,大力激發農民互助合作的積極性,通過集體經濟的方式,先后成立互助組和初級農業合作社,進而向高級農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將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通過農業合作化,鄉村治理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政權在農村地區建立和鞏固人民公社制度。這種鄉村治理模式特點是“政社合一”“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鄉村區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整合。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財政資金被大量配置到了城市發展,對農村的投入有限。這個時期,戶籍制度也已建立,形成了長期的城鄉壁壘,極大地限制了城鄉居民自由流動,城鄉二元結構日益形成。正如吳理財教授研究總結的那樣:“與人民公社這種全能型管治體制相統一的,是我國建立了影響深遠的以戶籍制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用工和福利、分配制度為基本內容的城鄉二元分治體制,嚴格管制農民的自由流動,將農民牢牢束縛于土地之上?!保≒53)

        三、鄉村治理始終圍繞著“農民—土地”演變的

       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依賴的重要條件,鄉村治理的演變實質上也是圍繞“農民—土地”來展開的。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變化,直接牽動著億萬農民的根本利益,也關系到黨在農村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國鄉村治理70年以來,土地政策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演變。無論是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時期,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市場轉型時期以及新時代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政府始終通過頒布法律和政策文件調整土地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從而也使我國的鄉村治理模式發生系列變化。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的鄉村治理體制,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被“鄉政村治”新的鄉村治理模式所取代,形成各種新的利益主體和階層結構。可以說,經過70年的變化,我國鄉村治理已經到了一個高水平發展時期,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土地—農民”仍然是影響鄉村治理的核心。吳理財教授也坦言“不同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對農村治理產生的影響作用不盡相同?!保≒110)

       四、鄉村治理離不開農民這個主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客觀物質性、社會歷史性和主觀能動性??v觀我國鄉村治理70年的發展歷程,始終沒有離開農民這個主體。新中國建立后,黨把農民從地主土地剝削中解放出來,通過“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階級的土地沒收后分配給農民,將地主土地私有制轉變為土地農民私有制。農業合作化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在農業生產方面發揮互助作用。到了人民公社時期,成千上萬的農民成為公社的主體,極大地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之后由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村稅費改革,黨一直尊重農民的鄉村治理實踐主體作用。再到進入新時代“鄉政村治”,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和發揮民主作用大大增強。

        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實踐主體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愈來愈凸顯重要。農村任何一場改革,如果忽視農民的實踐主體,依靠行政手段強制推行,勢必大大挫傷農民的積極性甚至侵害農民利益。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無論是土地制度改革,還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及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都把維護農民利益、減輕農民負擔放在首位,不斷提高基層政府服務能力,充分發揮農民自治主動性和創造性。但在農村的基層政府機構具體工作中,在如何發揮好農民實踐主體作用方面還存在不足。吳理財教授在研究鄉村治理過程中指出:“在農村治理之中,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農民主體性問題—在農村治理中往往存在農民主體缺失、不在場、遮蔽、隱身乃至虛化等問題。因此,在當前農村治理中,如何培育和激發鄉村社會內生活力是個難題,因為它從根本上決定著農村內生秩序的生產能力及生產狀況?!保≒5)

      五、鄉村治理是法治、自治和德治的融合共進

       法治是鄉村治理的保障。從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市場轉型以及新時代鄉村治理,都始終堅持依法治理。新中國建立初期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合作化時期,全國人大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明確規定:“入社的農民必須把私有的土地和耕蓄、大型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比嗣窆鐣r期,中央頒布《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規定:“農村人民公社一般地分為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以生產大隊的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三級集體所有制,是現階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笔袌鲛D型時期,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我國農村普遍實行村民自治制度。進入新時代,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決定,將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法制化。

         自治和德治,是我國鄉村治理的進步體現。自治可充分發揮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的功能,提高農民參政議政能力。在自治過程中,涌現出一批新鄉賢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同時,在鄉村倡導德治,可提升鄉村治理“軟實力”。如,加大對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的培樹,引導人民遵道德、講道德、守道德,建設共同的精神家園。

       法治、自治和德治三者是彼此促進和融合的,構成一個系統性鄉村治理模式,有效地推動政府、社會組織、村民等多方主體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充分激發鄉村社會發展活力。吳理財教授對鄉村治理新趨勢展望指出:“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保≒178)


(作者系哲學博士,高級研究分析師。研究方向:縣域經濟、鄉村振興、基層黨建、金融安全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 |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专区精品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另类一区 | 亚洲欧美久久久精品 |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